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3:18

  本文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社会生机盎然,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物质财富更加丰富,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民主法治建设也有了新的进步;文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其他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市场经济大大的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而且它引起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因此,党中央适时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儒家的和谐思想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本文在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和相关内容后,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价值取向,进而着重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然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旨在分析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篇论文的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分析了儒家思想所蕴涵的和谐内容。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分别从己和、人和与天和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的具体内容。其中本章第二部分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归到了“人和”部分。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其价值取向;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第二部分从我国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认识市场调节的作用,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分别从四个时间段阐述了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而在第三部分从身心和谐、诚信友善、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以期找到与儒家和谐思想的契合点。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本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进而在第二部分着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和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分析了儒家和谐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提供功效的可能性,进而在本章的第二部分从修身观、诚信仁爱观、公平义利观、天人观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儒家相关和谐思想;在此基础上,在第三部分分别从行为功效、道德功效、社会功效、生态功效四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具体功效。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从儒家和谐思想入手,分析得出了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相关功效,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公民自身的素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儒家思想中寻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挖掘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为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价值取向 儒家和谐思想 功效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D61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2
  • 1.1.1 选题背景12
  • 1.1.2 选题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内研究状况12-14
  • 1.2.2 国外研究状况14
  • 1.3 构思论文和相关研究课题的整体理念14-15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选择相关研究方法的理由15
  • 1.5 主要观点以及主要创新点15-16
  • 1.5.1 主要观点15
  • 1.5.2 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儒家和谐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16-21
  • 2.1 儒家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6
  • 2.2 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16-21
  • 2.2.1 己和:人与自身的和谐16-17
  • 2.2.2 人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17-19
  • 2.2.3 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19-21
  • 第3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1-28
  • 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21-22
  •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2-24
  • 3.2.1 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认识市场调节的作用22-23
  • 3.2.2 开始尝试加大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调节力度23-24
  • 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4
  • 3.2.4 逐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4
  •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24-28
  • 3.3.1 身心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24-25
  • 3.3.2 诚信友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25-26
  • 3.3.3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26
  • 3.3.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26-28
  • 第4章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8-32
  • 4.1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28-30
  • 4.1.1 人自身28
  • 4.1.2 人与人28-29
  • 4.1.3 人与社会29
  • 4.1.4 人与自然29-30
  • 4.2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30-32
  • 4.2.1 市场经济体制固有的缺陷30
  • 4.2.2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现状30-32
  • 第5章 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分析32-44
  • 5.1 儒家和谐思想提供功效的可能性32
  • 5.2 儒家修身观、诚信仁爱观、公平义利观、天人观的和谐思想的价值追求32-37
  • 5.2.1 修身观32-33
  • 5.2.2 仁爱诚信观33-34
  • 5.2.3 公平义利观34-36
  • 5.2.4 天人观36-37
  • 5.3 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分析37-44
  • 5.3.1 行为功效:从儒家修身观到身心和谐37-40
  • 5.3.2 道德功效:从儒家诚信仁爱观到诚信友善40-41
  • 5.3.3 社会功效:从儒家公平义利观到社会公平正义41-42
  • 5.3.4 生态功效:从儒家天人观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李祥俊;儒学人伦原则的现代开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翟奎凤;;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01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e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