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8 08:24
从1987年9月,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算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但网络技术的发展真正体现在政治领域,实现它的民主价值却仅仅是最近10多年来的事情。可以说“网络民主”在我国还只是一种新生的政治现象,关于它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我国学者在对“网络民主”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对“网络民主”事件的系统梳理,导致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在这个时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系统分析我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便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针对我国“网络民主”发展过程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希望对更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当代“网络民主”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并完善我国的“网络民主”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来说,本文分为五部分:引言。对“网络民主”问题的...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课题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网络民主"的概念与内涵
一、"网络民主"的概念
二、"网络民主"的内涵
第三节 "网络民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互联网及"网络民主"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网络民主"在我国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1987—1993年研究实验阶段
二、第二阶段:1994—1996年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1997—2004年快速发展阶段
四、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迅猛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三次高峰
一、"网络民主"的发端
二、"网络民主"的第一次高峰
三、"网络民主"的第二次高峰
四、"网络民主"的第三次高峰——进入主流媒体行列
第二章 我国"网络民主"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网络民主"的典型案例
一、涉黑事件:沈阳刘涌改判事件
二、涉腐事件: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长天价烟事件
三、涉富事件:杭州70码事件
四、涉纪事件:深圳海事局林嘉祥事件
五、涉恶法事件:广东孙志钢事件
六、涉公权事件:温州官员出国门事件
七、涉主权事件:反CNN等西方媒体事件
第二节 典型"网络民主"事件的特征分析
一、冲击对象和表达的直接性
二、冲击对象的广泛性
三、冲击对象的时空跨越性
四、参与对象的互动性
五、参与对象的平民性
六、事件效果的震慑性
第三节 "网络民主"事件的作用及意义
一、"网络民主"是一次广泛的"社会民主实验"
二、"网络民主"促进了"新意见阶层"的崛起
三、"网络民主"促进了政治向"人性化、生活化"的回归
四、"网络民主"优化了利益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利为民享"
第三章 "网络民主"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第一节 法制困境及对策
一、"网络打手公司":新东方案
二、遏制"网络打手"现象,促进"网络民主"的法制化
第二节 伦理困境及对策
一、"人肉搜索":杭州富家子飙车案
二、规范"人肉搜索",引导"网络民主"健康发展
第三节 技术困境及对策
一、"新型网络工具"的挑战:伊朗大选暴力事件
二、积极应对"新网络工具"挑战,化解"网络民主"发展的潜在危机
第四章 国外经验及完善我国"网络民主"建设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国外"网络民主"法制化治理经验:英国与韩国
一、英国
二、韩国
第二节 国外"网络民主"道德治理经验:美国与加拿大
一、美国
二、加拿大
第三节 国外"网络民主"技术治理经验:美国与日本
一、美国
二、日本
第四节 促进我国"网络民主"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依法治网:"网络民主"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道德规范:"网络民主"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技术创新:"网络民主"发展的有效助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近两年发生的"网络民主"事件
附表2: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人肉搜索"事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民主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J]. 龚维斌. 人民论坛. 2008(13)
[2]网络民主与网络暴力[J]. 黄哲.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7(01)
[3]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韩志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4]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 侯彬.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5(01)
[5]论网络政治人权[J]. 唐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6]网络的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J]. 田科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郑曙村. 政治学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虚拟技术与政治[D]. 程宇.吉林大学 2008
[2]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 刘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5
[3]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 李春.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 李驰.河南大学 2008
[2]试论网络传媒对公共领域的重构[D]. 谭汪洋.湖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05208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课题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节 "网络民主"的概念与内涵
一、"网络民主"的概念
二、"网络民主"的内涵
第三节 "网络民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互联网及"网络民主"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网络民主"在我国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1987—1993年研究实验阶段
二、第二阶段:1994—1996年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1997—2004年快速发展阶段
四、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迅猛发展阶段
第二节 我国"网络民主"发展的三次高峰
一、"网络民主"的发端
二、"网络民主"的第一次高峰
三、"网络民主"的第二次高峰
四、"网络民主"的第三次高峰——进入主流媒体行列
第二章 我国"网络民主"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网络民主"的典型案例
一、涉黑事件:沈阳刘涌改判事件
二、涉腐事件: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长天价烟事件
三、涉富事件:杭州70码事件
四、涉纪事件:深圳海事局林嘉祥事件
五、涉恶法事件:广东孙志钢事件
六、涉公权事件:温州官员出国门事件
七、涉主权事件:反CNN等西方媒体事件
第二节 典型"网络民主"事件的特征分析
一、冲击对象和表达的直接性
二、冲击对象的广泛性
三、冲击对象的时空跨越性
四、参与对象的互动性
五、参与对象的平民性
六、事件效果的震慑性
第三节 "网络民主"事件的作用及意义
一、"网络民主"是一次广泛的"社会民主实验"
二、"网络民主"促进了"新意见阶层"的崛起
三、"网络民主"促进了政治向"人性化、生活化"的回归
四、"网络民主"优化了利益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利为民享"
第三章 "网络民主"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第一节 法制困境及对策
一、"网络打手公司":新东方案
二、遏制"网络打手"现象,促进"网络民主"的法制化
第二节 伦理困境及对策
一、"人肉搜索":杭州富家子飙车案
二、规范"人肉搜索",引导"网络民主"健康发展
第三节 技术困境及对策
一、"新型网络工具"的挑战:伊朗大选暴力事件
二、积极应对"新网络工具"挑战,化解"网络民主"发展的潜在危机
第四章 国外经验及完善我国"网络民主"建设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国外"网络民主"法制化治理经验:英国与韩国
一、英国
二、韩国
第二节 国外"网络民主"道德治理经验:美国与加拿大
一、美国
二、加拿大
第三节 国外"网络民主"技术治理经验:美国与日本
一、美国
二、日本
第四节 促进我国"网络民主"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依法治网:"网络民主"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道德规范:"网络民主"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技术创新:"网络民主"发展的有效助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1:近两年发生的"网络民主"事件
附表2: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人肉搜索"事件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民主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J]. 龚维斌. 人民论坛. 2008(13)
[2]网络民主与网络暴力[J]. 黄哲.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7(01)
[3]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韩志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4]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 侯彬.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5(01)
[5]论网络政治人权[J]. 唐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6]网络的发展对民主政治的影响[J]. 田科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郑曙村. 政治学研究. 2001(02)
博士论文
[1]虚拟技术与政治[D]. 程宇.吉林大学 2008
[2]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 刘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5
[3]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D]. 李春.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当代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 李驰.河南大学 2008
[2]试论网络传媒对公共领域的重构[D]. 谭汪洋.湖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05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10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