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0:06

  本文关键词: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道路;要逐本溯源研究中国道路,就避不开西柏坡这个地方。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道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面对“新世界”建设任务时展现的大无畏的、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及其完成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需要的动力和参考的依据,对于现在的实践和未来的思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即将“赶考”的政党,从方方面面尤其是廉政建设方面加强了自身的建设。开展西柏坡时期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有助于我党在当今的形势下借鉴历史,总结经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受西方思潮及社会变革时社会结构、利益分配等方面调整的影响而日渐多样化,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开展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展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论述走中国道路的必然性有助于人们认清事实,坚定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同时,开展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对西柏坡时期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道路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中国道路的正确发展提供支持。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相关研究。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兴盛于2004年后,学术界也因此给予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道路的发展以更多的关注,而对于改革开放前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往往是一带而过,并未深入展开。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道路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得以初步奠定并开始付诸于实践。我们必须要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分析并总结出中国道路的思想根源,进一步深化对中国道路理论体系的研究。开展相关研究还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道路的发展源头。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明确的提出,生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平后的主要任务,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也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方针;要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论述奠定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是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根源。研究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需要从多个视角探索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发展方向,从而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进行准确的定位。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从多个方面追本溯源地研究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第一部分,探究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条件。通过界定西柏坡时期和中国道路两个概念和研究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实践基础、时代背景,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和主要内容,确定了中国道路探索的现实基石和历史根源,从而为中国道路各方面探索的研究提供了参照体系。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多重危难,为了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及革命派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却都以失败告终。同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孜孜以求,为中国道路的探索积累了经验教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发展点燃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道路的早期探索。到了西柏坡时期,当时的国内环境由战争向和平的转变,党的历史任务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党的角色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变,构成了西柏坡时期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论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构想、铲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根基、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和华北人民政府的经济实践的论述,阐明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对封建土地制度根基进行了进一步铲除,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稳步开展了土改工作并对新型农业组织进行了探索;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确立工业化建设目标,奠定工业化物质基础,保护民族工商业,贮备工业化人才。第三部分,论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开拓。通过对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这一特色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特色的外交方略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这一特色民族政策的确立和新中国法制建设这一基础的奠定六个方面的阐述,论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开拓所制订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第四部分,论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通过对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论述,阐明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进行的跨越式的建设。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文化是人民的文化,要服务于人民,要适应新环境的发展需要。并开展了实践上的探索: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强调文化教育的正规化和全民化,强调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利用。第五部分,论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的完善。通过对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探索的阐述,论述了党建工作的集大成阶段在西柏坡时期。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上面临着需要纯洁党的组织,统一党的思想,确立党的执政地位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从整顿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严格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探索。第六部分,总结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通过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总结,点出了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源头;为坚定中国的道路自信提供了事实依据,为促进中国道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综上所述,本文立足西柏坡时期这一历史阶段,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新中国建设考验时所做的全面、系统、特色、有效的奠基工作和重要贡献,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脉络,阐明了研究的价值所在,并指出了中国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实践探索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道路形成的准备时期和萌芽阶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西柏坡时期 中国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5
  • 引言15-26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15-18
  • (一) 问题的提出15-17
  • (二) 研究的意义17-1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8-23
  • (一) 国内相关研究及观点分析19-22
  • (二) 国外相关研究及观点分析22-23
  • 三、研究思路、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23-25
  • (一) 研究思路与结构23-24
  • (二) 研究方法24-25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25-26
  • (一)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5
  • (二) 研究的创新点25-26
  • 第一章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条件26-66
  • 一、重要概念的界定26-27
  • (一) 西柏坡时期26
  • (二) 中国道路26-27
  •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基础27-59
  • (一) 近代以来各阶级探索的鉴戒27-32
  • (二) 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32-36
  • (三)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早期探索36-59
  •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时代背景59-66
  • (一) 由战争向和平的转变59-60
  • (二) 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60-62
  • (三) 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变62-66
  • 第二章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66-80
  •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构想66-69
  • (一) 阐释新中国经济的性质66
  • (二) 探索新中国经济的构成66-69
  • 二、铲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根基69-73
  • (一)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69-70
  • (二) 稳步开展土改工作70-72
  • (三) 探索新型农业组织72-73
  • 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73-77
  • (一) 确立工业化建设目标73-74
  • (二) 奠定工业化物质基础74
  • (三) 保护民族工商业74-76
  • (四) 贮备工业化人才76-77
  • 四、华北人民政府的经济实践77-80
  • (一) 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77-78
  • (二) 统一华北财政工作78-80
  • 第三章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开拓80-100
  • 一、国体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80-83
  • (一)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创立80-81
  • (二) 人民民主专政地位的确立81-83
  • 二、政体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3-86
  •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83-84
  • (二) 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84-85
  • (三) 创立过渡的政治组织形式85-86
  • 三、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86-91
  • (一) 奠定政党制度的社会基础86-88
  • (二) 形成政党制度的必要前提88-89
  • (三) 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89-90
  • (四) 政党制度的最终形成90-91
  • 四、特色的外交方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91-94
  • (一)“另起炉灶”使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之林91-92
  • (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92
  • (三)“一边倒”表明了新中国的外交立场92-94
  • 五、特色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94-96
  •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革命政策的实践94-95
  • (二) 民族政策理论建构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95-96
  • 六、法制建设:新中国法制建设基础的奠定96-100
  • (一) 摧毁旧法统铺平新中国法制建设道路96-97
  • (二) 建立新法制奠定新中国法制建设基础97-99
  • (三) 提出了有价值的法制建设理念和思想99-100
  • 第四章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100-109
  •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100-102
  • (一) 文化是人民的文化100-101
  • (二) 文化服务于人民101
  • (三) 文化要适应新环境的需要101-102
  •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102-109
  • (一) 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102-104
  • (二) 强调文化教育的正规化和全民化104-107
  • (三) 强调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和利用107-109
  • 第五章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的完善109-122
  • 一、西柏坡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109-112
  • (一) 纯洁党的组织109-110
  • (二) 统一党的思想110-111
  • (三) 确立执政地位111-112
  • 二、西柏坡时期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探索112-122
  • (一) 整顿党的组织112-114
  • (二) 健全党的制度114-118
  • (三)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118-120
  • (四) 严格党的作风120-122
  • 第六章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122-143
  •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历史地位122-128
  • (一)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122-125
  • (二)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源头125-128
  •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时代价值128-143
  • (一) 为坚定中国的道路自信提供了事实依据128-129
  • (二) 为促进中国道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129-133
  • (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133-143
  • 结论143-145
  • 参考文献145-152
  • 后记152-15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仁;“空想论”对建国前后30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J];理论导刊;2001年01期

2 马俊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研讨会综述[J];岭南学刊;2004年06期

3 姚琳;;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与逻辑[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张正光;彭青青;;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道路自信”——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跨越[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司卫国,罗菊芳;我党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J];攀登;1994年06期

6 孙鼎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J];理论前沿;1997年09期

7 吴勇;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训[J];长江论坛;1993年03期

8 沈郑荣;;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发展轨迹——从毛泽东到邓小平[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年04期

9 包爱芹;救国道路探索与国情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王永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轨迹[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郝建;;三特:中国模式的独特内涵[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杨丹娜;;我国民主法治、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的再思考[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郝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 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N];新清华;2013年

2 石文春 铁力农场党委书记;党建品牌创建道路探索[N];北大荒日报;2013年

3 袁长庚;“更”的中国:迎接我们的2013[N];中国民族报;2013年

4 黄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1年

5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 李汝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N];学习时报;2012年

6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贾云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吉林日报;2009年

7 本报评论员 张翔;“三十而立”:文明担当和全球价值[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记者 李鹏 商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N];重庆日报;2012年

9 省委党史研究室 执笔 钟健英 温雪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N];福建日报;2013年

10 韦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跨越式发展[N];安徽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茶;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及意义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2 郝身沛;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D];延安大学;2009年

3 郑妙珠;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道路探索[D];中山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32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