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人大表决中代表弃权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1:06

  本文关键词:人大表决中代表弃权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历史上,议会表决中的议员弃权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它滥觞于清朝,起初是清政府对西方国家议员选举、表决制度的引进与吸收,但清朝统治者显然不能认同西方的民主法治等立法理念,同其他舶来的法律一样,弃权制度诞生之日便是其被束之高阁之时。至民国时期,立法者再次移植了西方的表决制度,弃权制度第一次在我国的资产阶级议会中真正运转,西法得以中用。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政治的大旗,促使了弃权制度的本土化生成。建国后几经波折,弃权制度最终为我国的基本法律所确认。弃权的内涵不具有唯一性,要么“放权”要么“中立”这种非此即彼的决然态度不能自圆其说。我认为,二元化的弃权内涵界定更能完整地阐明弃权行为的内在含义。“放权”和“中立”这两种不同类型弃权行为发生在不同阶段。质言之,弃权是指有资格的表决者因缺席或法律强制规定等未参与表决,或者在表决中以投“出席票”或“弃权票”的形式弃权,前者是对表决权行使的放弃,后者属于表决者的行使方式之一,一般表示中立态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深受苏联影响,因而代表制在理论上属“强制委托”模式,代表绝对服从选民意志;但现实中更接近“代表责任”模式,代表有独立意志并对选民负责。人大代表投弃权票不是放弃表决权的行使,而是基于独立意志行使表决权的方式之一,此种代表责任制决定了我国人大表决中代表有权投弃权票。建国以来,我国人大表决中代表弃权行为的现实状况呈现出以下变化:建国后早期几乎没有全国人大代表在表决中投弃权票,近年来全国人大表决中弃权的数量有所增加并趋于稳定,全国人大表决中弃权票与反对票数量均有增长但差值扩大。可以预测,在国家局势稳定、人民认可度等因素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弃权票与反对票的变化最终会趋于平缓,当然弃权票数量要少于反对票。地方人大表决中的弃权票数量变化趋势类似全国人大,但弃权票比例比全国人大更低。人大表决中的代表投弃权票的原因较为多元。建国初弃权票过少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表决方式的不完善,二是人大代表服膺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三是人大代表自身对民主表决与党的领导关系的认识不当。表决方式改进、民主意识增强与决议的代表性使弃权票有所增长并趋于稳定。人大表决中代表弃权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包括弃权等同于反对票而无独立价值,以及代表未参与表决的弃权引发的缺席效应易违背多数决原则。弃权制度有以上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对表决基数制的选择。从我国历史上表决基数制的变化可得出人大表决中仍有采用应到基数制的必要,改变基数制非最优方案。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完善弃权制度的最基本方案是效仿西方国家表决制度,采用实到基数制。但实到基数制下弃权对表决结果的影响更复杂,我国又没有相应的配套机制,简单地借鉴国外制度而采用实到基数制必然引起“水土不服”。完善人大表决中的代表弃权制度必须坚持应到基数制,具体来说可作以下三点改进:一是规定弃权票达到一定比例时另行表决;二是提高人大会议的法定出席人数要求,建立缺席责任制度;三是增设弃权行为的行使范围的法律条款。
【关键词】:人大表决 代表弃权 应到基数制 缺席责任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言9-14
  • 一、问题的提出9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9-12
  • 三、主要研究方法12-13
  • 四、文章结构安排13-14
  • 第一章 何谓弃权:议会表决中代表弃权行为的源流、内涵及主体14-28
  • 第一节 弃权机制的历史脉络梳理14-19
  • 一、清政府时期:弃权机制之舶来与介绍14-15
  • 二、民国时期:弃权机制的西法中用15-16
  • 三、革命根据地时期:弃权机制的本土化生成16-18
  • 四、新中国时期:弃权机制的涅i弥厣,

    本文编号:332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32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3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