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信访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层信访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打乱与再分配,冲突不时发生,表现的重要具体形式就是信访,信访呈上升趋势。信访一般具有信息收集、权利救济、民主监督等功能,但现状是信访的权力救济功能被公民运用的淋漓尽致,其他功能明显弱化。由于群众上访现象频发,非正常上访方式比例增重,信访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消极影响,甚至危害国家公共安全。基于此,本文选取连江县作代表,对基层信访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我国政府对信访问题的政策要求及应对方法;专家学者有关信访工作的主要观点;介绍国外的相关信访工作,对国内信访的两种观点做了比较分析,支持继续改良信访制度,进而完善信访工作。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相关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说明有关信访工作的概念与内涵,包括社会心理学、博弈论、社会冲突理论,评述有关信访法律、法规、政策,对信访、信访复查、信访复核等其他有关概念进行说明、解释。第三部分讲述连江县信访现状及问题。连江县信访工作运行程序、运行机制,描绘信访路线图,并通过从事信访有关工作积累下来的资料,以及后期向信访部门、相关信访机构收集查阅的档案资料,归纳信访问题的主要方面,涉及的矛盾方向。第四部分分析信访现象与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连江县信访现状出发,分析信访问题,寻找信访现象与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解决基层信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信访工作理念、基层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 信访 连江县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8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引言10-16
- 1.1 研究的背景10
- 1.2 研究的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3 文献述评13-14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
- 1.5 创新之处与特色15-16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6-21
- 2.1 信访及信访制度16-17
- 2.1.1 信访概念及其内涵16
- 2.1.2 信访制度及其功能16-17
- 2.2 信访、信访复查、信访复核的法律定义17-18
- 2.3 其他有关概念18-19
- 2.4 理论基础19-21
- 2.4.1 社会心理学19
- 2.4.2 博弈论19-20
- 2.4.3 社会冲突理论20-21
- 3 连江县信访现状及问题21-33
- 3.1 连江县信访运行机制21
- 3.2 信访路线图概述21-23
- 3.3 信访量高位徘徊23-26
- 3.3.1 涉法涉诉持续增多24
- 3.3.2 信访事项久拖不决24-25
- 3.3.3 非正常信访增多25-26
- 3.4 信访内容复杂多样26-30
- 3.4.1 土地房屋征收补偿方面26-27
- 3.4.2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27-28
- 3.4.3 公职人员和“村官”违法违纪问题28
- 3.4.4 企业用工劳资纠纷方面28-29
- 3.4.5 环境污染问题29-30
- 3.5 信访运行机制不完善30-33
- 3.5.1 信访机构庞杂分散30-31
- 3.5.2 信访工作人员不专业31
- 3.5.3 信访功能定位不准确31-32
- 3.5.4 信访的制度性压力32-33
- 4 信访现象与问题的主要原因33-36
- 4.1 社会转型引发利益群体冲突33
- 4.2 群众政治参与途径不畅33-34
- 4.3 行政机关执法部门客观原因34
- 4.4 行政救济和司法途径代价高昂34-35
- 4.5 精神文明建设未获应有重视35-36
- 5 解决基层信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36-42
- 5.1 全面树立信访工作的新理念36
- 5.1.1 群众利益最大化理念36
- 5.1.2 处理信访出效益理念36
- 5.2 树立司法权威性36-37
- 5.3 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37-38
- 5.4 建立科学的信访工作方法38-39
- 5.4.1 建立科学的工作体制38
- 5.4.2 完善组织协调环节38
- 5.4.3 建立信访监督工作机制38-39
- 5.5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39-42
- 5.5.1 完善信访法律法规39-40
- 5.5.2 科学界定信访受理范围40
- 5.5.3 依法解决信访问题40-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钟宁;中国“入世”后涉外信访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10期
2 赵焱森;信访举报量的变化与思考[J];中国监察;2000年04期
3 刘占凯,赵同胤;做好高校信访预测预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00年04期
4 龚武生;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构建“大信访”格局[J];学习导报;2001年04期
5 陈倩;信访督查及其方法[J];办公室业务;2001年06期
6 张正贤;树立牢固的信访监督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08期
7 赵若鸿;高标准做好信访举报工作[J];中国监察;2002年02期
8 范伟,王雪梅;浅谈纪检监察信访监督[J];中国监察;2002年20期
9 邓水松;把信访工作的重点放到为信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来[J];办公室业务;2002年04期
10 陈爱民;信访老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泉伟;;抓好信访稳定工作 促进和谐垦区建设[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伟;;涉诉信访的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揭发类信访的特点与发展趋势[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4 钟泉伟;;抓好信访稳定工作 促进和谐垦区建设[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5 胡子祥;邹志辉;周净;;信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海南省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选[C];2006年
7 束锦;;民意诉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信访”视角的探讨[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反腐倡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阎耀军;宋协娜;张美莲;;信访问题预警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小兵;;完善机制固根基 畅通渠道解疑难——从奉新信访实践浅议如何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浩;石家庄建信访绿色通道 信访邮件免费邮寄[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韩玉玲;“信访超市”当推广[N];中国人事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马献伦邋通讯员 王雪峰 肖雁;郧西城关镇组建“信访之家”[N];湖北日报;2007年
4 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 朱中国;认真贯彻《信访条例》 依法做好信访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盘锦[N];盘锦日报;2007年
5 张慧宁邋通讯员 严万全;青海集中处理涉诉信访[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戴成富;解决信访应从基层所队抓起[N];人民公安报;2007年
7 王明浩;石家庄建立“信访绿色通道”[N];人民日报;2007年
8 宋协娜;加强信访预警 促进社会和谐[N];人民日报;2007年
9 记者 刘娴邋实习生 董姣;我市建立“信访绿色通道”[N];石家庄日报;2007年
10 陈勤邋在林 邹建丰;灌南信访大篷车 三夏田头解民忧[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卫东;信访政治: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诉求与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炜;公民的权利表达及其机制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李微;涉诉信访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杨雪;乡村信访过程中的国家基础权力重构[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毅;信访改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陈辉辉;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妍;涉诉群体性信访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冬春;法院涉诉信访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苏涛;涉诉信访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翠花;我国涉诉信访的困境与化解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钱培华;我国“一站式”信访服务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肖璐;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9 吴英;论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黄千朔;地方房屋拆迁中的信访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层信访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