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0:23
本文关键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民教育可以理解为为把全体社会成员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育。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高低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又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由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我国的公民教育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曾强调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国的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开拓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的政治体制的发展不够健全,民主与法治得不到真正的巩固,导致了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加强公民教育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在某种程度上,公民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大使命。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全社会公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公民教育,从整体上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权利、义务意识和社会归属感、责任感,并且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培养青少年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社会公民。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完善,,甚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要对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及如何将青少年培养成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的问题关注起来,把青少年公民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本论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书籍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依据、原则、目标、内容、途径等做了初步的研究。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而且也对公民教育的实践起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 内容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432.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一、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12-17
- (一) 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12-14
- 1. 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教育思想的萌芽12-13
- 2. 近代西欧社会公民教育思想的形成13
- 3. 现代信息时代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13-14
- (二) 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内容14-17
- 1. 公民教育的内涵14-15
- 2. 公民教育的内容15-17
- 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必要性17-23
- (一)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历史与现实17-20
- 1.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7-18
- 2.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8-20
- (二)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现实意义20-23
-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需要20-21
-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的需要21
- 3. 培养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满足青少年现代化的需要21-23
- 三、国外青少年公民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23-29
- (一) 国外青少年公民教育概况23-26
- 1. 美国青少年公民教育23-24
- 2. 德国青少年公民教育24-25
- 3. 日本青少年公民教育25
- 4. 新加坡青少年公民教育25-26
- (二) 国外青少年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26-29
- 1. 建立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促进公民教育的变革26-27
- 2. 更新公民教育理念,促进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27
- 3.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公民教育的实践性27-28
- 4. 重视传统文化,积极营造公民教育的文化环境28-29
- 四、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依据与原则29-35
- (一)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依据29-32
- 1. 理论依据29-31
- 2. 现实依据31-32
- (二)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原则32-35
- 1. 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32
- 2. 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2-33
- 3. 借鉴吸收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33
- 4.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33-35
- 五、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35-39
- (一)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目标35-36
- 1. 民族认同感的培养35
- 2. 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认同35-36
- 3. 权利义务意识的形成36
- (二)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内容36-39
- 1. 思想政治教育36-37
- 2. 法律教育37
- 3. 道德教育37-38
- 4. 环境保护教育38
- 5. 社会实践教育38-39
- 六、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模式与途径39-43
- (一) 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模式39-41
- 1. 道德认知模式39
- 2. 价值澄清模式39-40
- 3. 关心体谅模式40
- 4. 社会行动模式40-41
- (二)中国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41-43
- 1. 家庭教育41
- 2. 学校教育41-42
- 3. 社会教育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月霞;韩晓捷;;大学生公民教育新路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8年06期
2 安富海;;国外公民教育实施途径研究述评及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5期
3 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4 唐克军;陈华洲;;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美国公民教育中有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论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4期
5 金晶;;国外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05期
6 胡显章;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7 檀传宝;;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人民教育;2007年Z3期
8 丘耿宗;对当前高校德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探求;2001年03期
9 苏丰;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评价及启示[J];天津电大学报;2002年04期
10 王红;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公民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