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收容教育的废止

发布时间:2017-05-18 19:07

  本文关键词:论收容教育的废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娼妓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夏朝,民国时期最为盛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口流动不断加速,使得曾在我国禁绝十余年的卖淫嫖娼现象死灰复燃。为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活动,199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国务院在1993年通过《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专门针对卖淫嫖娼人员在收容教育上予以规定,这是我国收容教育被正式纳入法律范畴的开端。在整顿卖淫和嫖娼过程中,其收容教育属于一个必备的法律途径,在很长时间内,收容教育在整顿卖淫、嫖娼和性病防治、艾滋病宣传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可以说收容教育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信息时代,每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联系更加密切,实现民主和自由成为世界每个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权保障运动成为国际的一大运动,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纷纷废除了侵害人权和自由的法律法规。在此环境下,近年来我国先后废除了与收容教育措施性质相近的收容遣送、收容审查、劳动教养等与当下我国法治精神不相符的法律法规。收容教育与劳动教养除了在适用对象上有所不同之外,其本质、目的和功能上与劳动教养存在诸多相同方面,其有着与劳动教养基本相同的问题和弊端。以至于阮齐林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废止劳动教养的理由都可以适用于收容教育。”收容教育目前在我国依然存在且具备法律效力,其与劳动教养一样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以行政强制之名实施刑罚处罚、与《宪法》等国家法律不协调、设计不合理、违反实体公正的要求、管理体制缺失造成适用效果有限等诸多问题。2014年随着当红知名青年演员黄海波因为嫖娼被抓获,在被警方收容教育的事迹被媒体曝光后,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一个事件,在此基础上,收容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公众所重视的一个话题。收容教育所适用的对象主要为卖淫嫖娼人员,适用对象范围比较窄和适用情况相对较少,在较长时间内,一直被社会公众所冷落,因演员黄海波嫖娼事件而得到公众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从收容教育的实质内容和处罚严厉性来看,可以说收容教育是刑法之外的刑罚,其又具备行政强制措施的性质。在立法实质状况下,收容教育作为行政强制措施,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但在实质上与法治进步趋势和人权保障要求相悖,显现出缺乏正当性。收容教育在权力实体设置、运行及权力程序设置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不管是在司法上还是立法上,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关于收容教育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假如发现卖淫和嫖娼人员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中的惩罚之后,发现并不能够进行劳动教养,则应该在公安机关的监管下,对其展开收容教育。但在2013年劳动教养被废除之后,以“尚不够实行劳动教养”为基础的“收容教育”,已经失去了参照标准,其面临适用依据上的困境。在目前条件下,适用收容教育的所有卖淫嫖娼人员都必定是符合《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第七条中规定的“尚不够实行劳动教养”条件的,而如果据此予以收容教育的话,则明显是不合理的。因而,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废除收容教育,这样才能避免法律适用上的窘境。对于如何废除收容教育,在理论上产生两种观点:一种是效仿劳动教养,“首先实践中停用,然后政策上废止,最后法律上废止”这种逐步废除路线;另一种是以法律废除方式直接彻底的“一步到位”废除。“一步到位”废除方式理由:一是基于我国收容教育本身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制裁措施,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二是其适用范围和适用人数十分有限,仅适用于卖淫、嫖娼人员;三是收容教育废止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并且达成广泛的共识。因此,废除收容教育没有必要沿袭废除劳动教养的路径,不必分步推进,而是完全可以快捷、直接地一步到位,径直由全国人大常委作出废除有关收容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决定,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废除收容教育。
【关键词】:论述收容教育 劳动教养 卖淫嫖娼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14;D9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3
  • 一、收容教育制度概述13-22
  • (一)收容教育的历史背景13-15
  • (二)收容教育的主要内容15-18
  • 1. 收容教育的对象15-16
  • 2. 收容教育的期限16
  • 3. 收容教育的管理教育方法16-17
  • 4. 收容教育的审批程序17
  • 5. 收容教育的执行程序17-18
  • (三)收容教育的性质18-22
  • 1. 行政强制措施说18-19
  • 2.“变相刑事处罚”说19
  • 3. 行政处罚说19-22
  • 二、我国收容教育存在的缺陷22-34
  • (一)以行政强制之名实施刑罚处罚22-23
  • (二)收容教育与《宪法》等法律相关条款不协调23-25
  • 1. 收容教育措施与《宪法》的相关条款不协调23
  • 2. 收容教育措施与《立法法》的相关条款不协调23-24
  • 3. 收容教育措施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不协调24
  • 4. 收容教育措施与国际公约相关条款不协调24-25
  • (三)收容教育设计不够具体明确25-26
  • 1. 适用对象及条件不明确25
  • 2. 公安机关自由裁量权过大25-26
  • 3. 处罚期限弹性过大26
  • (四)收容教育违反实体公正的要求26-32
  • 1. 收容教育的对象具有随意性26-28
  • 2. 被收容教育者缺乏权利的保障28-29
  • 3. 执行机关权力过大造成腐败现象十分严重29-30
  • 4. 管理体制缺陷造成适用效果有限30-32
  • (五)收容教育违反程序公正的要求32-33
  • (六)收容教育有违人权保障33-34
  • 三、收容教育的未来走向34-39
  • (一)前提之争34-35
  • (二)改良论和废止论之争35-39
  • 1. 改良论35-36
  • 2. 废止论:本文支持36-39
  • 四、收容教育的废除路径39-42
  • (一)收容教育涉及的问题相对简单39-40
  • (二)废除收容教育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40-41
  • (三)废除收容教育的主观共识已经基本达成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齐猛;;我国收容教育制度废除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4期

2 张绍彦;;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限制自由的规制问题[J];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3 杨柳;;卖淫嫖娼现象在消费社会的新呈现及其治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赵军;;法律社会成本之实证分析——以“卖淫法”为例[J];犯罪研究;2007年02期

5 潘绥铭;修改“禁娼法”已当其时[J];学习月刊;2005年08期

6 詹伟,李楠;新时期我国收容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研究述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郑厚勇;论收容教育的行政处罚属性[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彭泽虎;收容教育违法性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10 刘健,赖建云;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冲突及其调整——对免于强迫劳动权的剖析[J];法学评论;2001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论收容教育的废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6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