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运动的历史考察和理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群众运动的历史考察和理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群众运动是中国过去政治独特性的突出表现。建国前,,群众运动被党作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主要手段,是推动革命形势不断前进,保证革命任务得以完成的关键途径。建国后近三十年,随着党执政地位的确立,群众运动的作用更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实质上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 群众运动治国方式,是党对革命时期领导方式的惯性延续,是中国体制内资源匮乏状态下的选择。这种方式对于动员群众的优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消极影响却是主要的,表现为打破了经济建设的正常轨道,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制度和法律的建设,使得运动思维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于这种思维模式及由其所引发的行为模式,如今仍体现在党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造成党的许多工作的突击性和形式化。 群众运动方式并非万能,客观理性地分析,它只是改造世界的一种特殊实践方式,不利于建设时期改造世界;它是开展阶级斗争的强有力工具,但并非适用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它所造成的所谓的“大民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也是截然不同的;群众运动并非通向文明社会的路径,相反却可能会引发各种“反文明”现象。因此,适应建设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促进群众运动方式向新的以法治国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党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新时期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指导。当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依法治国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但也应看到运动式思维尚未完全消除,法制建设不够健全,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群众参与依法治国的能力有待于提高等问题的存在,实现群众运动治国方式向依法治国的完全转变,还需党和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群众运动 国家治理方式 转变 依法治国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4
- 1 群众运动概述14-25
- 1.1 群众运动的含义及基本要素14-17
- 1.1.1 群众运动的概念14-15
- 1.1.2 群众运动的基本要素15-17
- 1.2 群众运动的类型17-18
- 1.3 群众运动与国家治理方式18-22
- 1.3.1 国家治理方式的内涵18-19
- 1.3.2 不同类型国家治理方式及其历史演进19-21
- 1.3.3 群众运动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方式的实质及特点21-22
- 1.4 马克思主义及国外学者的群众运动观22-25
- 1.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运动观22-23
- 1.4.2 国外学者对群众运动治国方式的观点和看法23-25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的历史考察25-35
- 2.1 建国前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回顾25-27
- 2.2 建国后上升为国家治理方式的群众运动27-31
- 2.2.1 建国后三十年群众运动的基本情况27-30
- 2.2.2 邓小平对群众运动治国方式的反思30-31
- 2.3 建国后群众运动治国方式的成因和结果31-35
- 2.3.1 中国群众运动治国方式的成因31-33
- 2.3.2 中国群众运动治国方式的结果33-35
- 3 群众运动治国方式的理性分析35-41
- 3.1 群众运动方式作为改造世界的特殊实践35-36
- 3.2 群众运动方式与阶级斗争36-37
- 3.3 群众运动方式与民主政治建设37-38
- 3.4 群众运动方式与文明社会建设38-41
- 4 群众运动的现实转变41-51
- 4.1 新时期群众运动治国方式向依法治国完全转变的必要性41-43
- 4.1.1 群众运动治国方式对新时期中国的影响41-42
- 4.1.2 法治——现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42-43
- 4.2 新时期群众运动治国方式向依法治国转变的可能性43-46
- 4.2.1 党中央法治思想的发展43-44
- 4.2.2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成果44
- 4.2.3 党的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转变44-45
- 4.2.4 群众法治意识的增强45-46
- 4.3 实现群众运动向依法治国转变的途径46-51
- 4.3.1 增强法治意识,消除“运动”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46-47
- 4.3.2 完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法律、法规建设47-48
- 4.3.3 加强依法行政,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处理事务的能力48-49
- 4.3.4 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正能量作用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7
- 在学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敏荣;“依法治国”与我国的法制建设[J];人文杂志;2000年02期
2 张景文,张明月;论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
3 朱力宇,万其刚;论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刘秀莲;浅谈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姜宪明;依法治国的认知及其走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常桂祥;论权力制约与依法治国[J];东岳论丛;2000年02期
7 娜仁图雅;论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价值[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苏宏峰;依法治国—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张英忠;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江启疆;执政党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论要[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邰建民;;依法治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2 邰建民;;依法治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3 农优勇;;浅谈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的关系[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霄;方宏伟;;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政府[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卢秉天;;浅谈依法普查[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6 翁里;田冬;;论董必武守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7 张明学;;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党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翔;论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建陵;法治与依法治国的本质及其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小燕;试论依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3 程晓丽;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何海荣;宪政视域下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的良性互动[D];苏州大学;2010年
5 董安全;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思想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6 田新生;试论依法治国的若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克诚;论邓小平对依法治国的杰出贡献[D];郑州大学;2000年
8 张静;依法治国与中国社会现代化[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郑家为;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10 赵明学;试论依法治国与人大监督[D];延边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群众运动的历史考察和理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