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9:12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公共精神的培育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导致人们思想的动荡,文化价值选择日趋多元化。随着公共领域的不断拓展,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很多学者对当前公共生活领域的实践展开了批判与反思。 公共精神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它涉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公共精神是基于社会交往而产生的一种以利他的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它表现为独立个体超越“私人领域”,而热衷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社会而言,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各种公共领域的矛盾愈加凸显,公共行为规范、公共价值预设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的思想获得了进一步解放,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不仅没有得到充实,反而略显疲态。受市场功利化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甚至凡事都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最终的落脚点。在追求民主化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不再是政府独有的职能,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将有权参与其中,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这就需要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大学生具有公平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均属于公共精神的培育范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这就使得社会的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其中也不乏有夹带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存在。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充分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其的思想和行为以公共利益为归依,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自控自律意识。此外,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信息的网络化都在召唤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觉醒。 而就个体发展而言,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有知青年,公共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公民素质。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向善等公共品质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良好的品质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公共精神渗透在大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中,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大学生作为考察对象,以公共精神自身的理论体系建构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特别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许多新的方法和见解。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在这一部分具体论述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详细论述关于公共精神的基本理论,首先对公共精神一词进行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界定本文公共精神概念。论述公共精神与公民意识、公共道德及集体主义精神的区别与联系。深入考察我国公共精神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三部分:论述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总结概括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分别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个人成长等三方面为切入点,具体展开论述。 第四部分:论述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的问题及原因。客观描述当前大学生在公共精神培育中反映的问题,如缺乏独立人格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较差,对民主、正义理解偏颇,自控自律的意识薄弱、忽视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等。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 第五部分: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探究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路径。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出发,具体论述各自的责任与教育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公共精神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最后在结语部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调动多方的力量来配合完成。在强化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 公共精神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引言16-29
  • (一) 问题提出16-18
  • (二) 研究现状18-24
  • 1. 国外研究现状18-20
  • 2. 国内研究现状20-24
  • (三) 研究思路24-25
  • (四) 主要研究方法25-27
  • 1.文献研究法25-26
  • 2.多学科交叉研究法26
  • 3. 理论论证与实践分析相结合26-27
  • (五) 研究的创新与价值27-29
  • 1. 理论创新与价值27
  • 2. 实践意义27-29
  • 一、 公共精神概述29-40
  • (一) 公共精神的厘定29-32
  • (二) 公共精神与相关概念辨析32-34
  • 1. 公共精神与公共道德32
  • 2. 公共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32-33
  • 3. 公共精神与公民意识33-34
  • (三) 我国公共精神发展的历史考察34-40
  • 1.自然社会:公共精神的蛰伏与异化34-36
  • 2. 泛政治社会:公共精神的狂热与虚化36-37
  • 3. 公民社会:公共精神的理性回归与彰显37-40
  • 二、 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40-53
  • (一) 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40-46
  • 1.独立人格精神40-42
  • 2.民主法治精神42-43
  • 3.公平正义意识43-44
  • 4.社会责任意识44-45
  • 5.自控自律意识45-46
  • (二) 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实意义46-53
  • 1. 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46-49
  • 2. 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49-50
  •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50-53
  • 三、 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3-67
  • (一) 存在问题53-61
  • 1. 个人权利张扬,公德意识较差53-54
  • 2. 对民主、正义理解偏颇54-57
  • 3. 社会责任意识欠缺,公共参与精神不足57-58
  • 4. 生态道德意识薄弱58-60
  • 5. 自控自律能力有待提高60-61
  • (二) 原因分析61-67
  • 1. 社会环境中公共精神偏废61-62
  • 2. 家庭教育对公共精神培养的疏忽62-64
  • 3. 学校公共精神培育中存在缺陷64-65
  • 4. 大学生对公共精神的认识不足65-67
  • 四、 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67-84
  • (一) 社会方面67-71
  • 1. 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形成社会公共精神的良好风尚68-69
  • 2. 健全各项社会制度,为培育公共精神提供制度保障69-71
  • (二) 学校方面71-77
  • 1. 遵循公共精神形成规律,构建公共精神培育新模式71-72
  • 2. 更新学校德育理念,改善公共精神的教育方式72-74
  • 3. 组织志愿服务实践,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能力74-75
  • 4. 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倡导公共生活中的公共关怀75-77
  • (三) 家庭方面77-79
  • 1. 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77-78
  • 2. 家长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效用78-79
  • (四) 个人方面79-84
  • 1. 加强自我教育,提升公共精神境界79-80
  • 2. 注重省察慎独,增强自制自律意识80-82
  • 3. 树立以公共利益为标准的价值取向82-84
  • 结论84-86
  • 参考文献86-89
  • 附录89-94
  • 后记94-9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平,梁贵红;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刘鑫淼;;试论公共精神的哲学意蕴——基于现代性的考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异平;赵玲;;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4 张顺军;;现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8期

5 马汝伟;;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6 吴江生;苏玉菊;;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彭继红;论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的复兴和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8 吴锡存;略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俞睿;;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的关系演变[J];理论探索;2008年06期

10 林芳;;人文素质·价值理性·公共精神——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界[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道云;论新时期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小云;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莉雅;公共精神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曾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韦昌海;论我国现代公共精神的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皓;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路径选择[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9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