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与自治:社区体制改革中的权力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行政与自治:社区体制改革中的权力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理想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一个完全自治的没有行政权力(强制性和科层制为行政权力的本质特征)的自治社区。但是,实现这一理想却不能没有以强制性和科层制为本质特征的行政权力。自治是目的和方向,行政是手段和工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建设中,始终存在着“行政和自治”之间的张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平衡好行政权力集中和社会自治能力强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自治进程。基于此,本文的理论关怀就在于探讨如何平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建设进程中“行政和自治”之间的张力关系,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自治如何可能这一问题。 本文以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社区体制改革案例——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设计和推动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个案实例,以其改革历程中的权力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自治如何可能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首先,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和社区自治,缓解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其次,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自治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本文的研究在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交代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主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资料来源和研究基本概念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包含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该部分主要探讨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历程中的权力关系的运作情况。第二章,论文首先立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古代中国的权力结构、民国时期的权力结构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权力结构的特征和形成变迁原因的概述,揭示出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前中国社会的权力关系状况和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进程中权力关系变化的背景,然后对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前的权力关系情况进行了探讨。第三章,论文主要以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缘起、改革方案的拟定和改革方案的实施为脉络,探讨了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过程中参与改革的各权力主体间的权力关系运作情况。第四章,论文从制度规范分析和实证调查分析两个方面,讨论铜官山区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后,横向上大社区层面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和纵向上区和大社区之间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尾部分,为第五章。本部分首先总结了论文的基本研究结论,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关怀“社区自治如何可能”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论述,笔者初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一是,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中国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同心圆式权力结构。民国以前圆心是皇权,民国以后圆心是党权。二是,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即集中行政权力以提升行政能力和培育社会自治能力以提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间的平衡问题。凡是不能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的权力主体和权力结构都无法应对国际权力结构的挑战,都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要么通过主动的改革以提升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而继续主导中国初会的发展,要么被动的面临革命而被历史无情的抛弃。三是,中国当前的宏观权力结构在实质上仍然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以民为本的官僚政策治理型同心圆式权力结构。在这个宏观的社会权力结构没有有效改革的情况下,由地方和基层推动的社区体制改革成效有限,其无法在实质上克服社区自治的形式化和行政化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自治进程,不但要在地方和基层推动改革,还要在顶层推动改革。即要在顶层,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对行政至上的意识形态迷信,消除国家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良侵袭,树立科学的行政观;从制度上对现行的官僚政策型同心圆式权力结构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确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建立一个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公意型政党,建立一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的民主法治治理型同心圆式权力结构。
【关键词】:行政 自治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 权力关系 官僚政策型治理 同心圆式权力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0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一、 绪论13-28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13-15
- 1. 研究背景13-14
- 2. 研究主题14-15
- (二) 研究现状和研究个案背景资料15-19
- 1. 研究现状15-17
- 2. 个案背景资料17-18
- 3. 个案选择原因18-19
-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19-21
- (四) 论文研究意义、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21-23
- 1. 研究意义21-22
- 2. 论文结构22-23
- 3. 论文创新之处23
- 4. 论文不足之处23
- (五) 论文的基本概念23-28
- 1. 社区23-25
- 2. 行政与自治25-26
- 3. 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26-27
- 4. 权力与权力关系27-28
- 二、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前的权力关系28-61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权力结构28-40
- 1. 民国前的权力结构28-33
- 2. 民国时期的权力结构33-40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权力结构40-50
- 1. 改革开放前的权力结构40-46
- 2. 改革开放后的权力结构46-50
- (三)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前铜官山城区场域的权力结构50-59
- 1. 区级、街道和社区层面的权力结构50-53
- 2. 区、街道和社区三者之间的权力结构53-59
- (四) 小结59-61
- 三、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权力关系61-97
- (一) 社区体制改革过程概述61-83
- 1.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缘起61-64
- 2.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方案的拟定64-81
- 3.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81-83
- (二) 改革过程中的主要权力关系83-93
- 1. 改革过程中的党政一体化关系84-86
- 2. 改革过程中的行政命令服从关系86-88
- 3. 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协商讨论关系88-93
- (三) 改革过程中权力关系的运作逻辑93-95
- 1. 政党推动型逻辑93
- 2. 党的主要干部主导型逻辑93-94
- 3. 政策规制型逻辑94-95
- (四) 小结95-97
- 四、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后的权力关系97-124
- (一) 改革后大社区层面的权力结构:规范分析97-103
- 1. 改革后大社区层面的权力主体97-98
- 2. 改革后大社区层面的权力结构98-103
- (二) 改革后区和大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规范分析103-108
- 1. 建立区级权力主体对社区权力主体运作的目标考核制度103-107
- 2. 建立区级权力主体选拔和监管社区工作人员制度107-108
- 3. 建立社区权力运作经费由区财政直接核拨的社区报账制度108
- (三)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权力关系:实证分析108-123
- 1. 实证分析背景资料108-115
- 2. 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后的权力关系:实证分析115-123
- (四) 小结123-124
- 五、 基本结论和讨论124-136
- (一) 基本结论124-125
- (二) 几个讨论125-136
- 1. 社区自治:为什么是方向126-128
- 2. 社区自治:障碍在哪里128-131
- 3. 社区自治:路径在哪里131-136
- 参考文献136-145
- 附录145-1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0-151
- 致谢1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燕燕;;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2 陈潇潇;朱传耿;;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3 李格;略论建国初期大行政区的建立[J];党的文献;1998年05期
4 徐增阳;;论马克思的自治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5 张莺;;毛泽东对建立健全党内请示报告制度的贡献[J];党史文苑;2008年08期
6 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冶的含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5期
7 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9年00期
8 莫世祥;党国政制的肇基——民初革命运动的历史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陈伟东,李雪萍;“社区自治”概念的缺陷与修正[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10 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东朗;[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绪飞;社区制基本问题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董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焦石文;中国权力结构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薛文同;社会资本转换与社区建设的互动:中国的经验[D];复旦大学;2009年
5 张大维;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利平;论社区自治[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行政与自治:社区体制改革中的权力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8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