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08:55

  本文关键词: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苏联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列宁创办《火星报》为起点,前后延续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套完全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体系,其特点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功能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斯大林执政后,渐渐在思想上,将列宁新闻理论中强调集权的一面放大,并予以制度化;行动上,斯大林在击败所有对手和竞争者后,通过构造一元化绝对化的意识形态、调整人事任命、采取高压的书报审查等手段使苏联的新闻管理走上了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并最终固化为斯大林式的新闻管理体制。这种新闻体制,表现出“舆论一律”的文化专制主义倾向,民主被无情地践踏。而伴随媒体功能的偏向和缺失以及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渠道的阻隔又使得苏联国内矛盾丛生、官僚主义严重、教条主义盛行,苏共的社会基础遭到了严重削弱。 本文即通过梳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以及最终如何走入死胡同,来展示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的来龙去脉,厘清苏联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到底发生了什么,探讨苏共党是如何处理国家与舆论之间的关系的,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能够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启示。论文的第一章对新闻管理体制以及相关概念作了描述性的界定和阐述,并对本文的理论视角国家-社会关系进行了展开论述。第二章主要叙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及走向僵化的过程。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僵化的表现以及负面影响。第四章是分析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之后的理性思考,从而进一步体认:党和国家务必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遵循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尊重法制下的新闻自由,处理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媒介的关系,实现媒介权力的平衡。
【关键词】:新闻管理体制 斯大林 媒介权力 国家 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19.5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6
  • 1.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8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8-11
  • 3.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11-14
  • 4.论文思路14-16
  • 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新闻媒介互动的理论视角16-29
  • 1.1 国家-社会关系下的新闻管理16-18
  • 1.1.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6
  • 1.1.2 “超强国家-极弱社会”的非均衡模式16-17
  • 1.1.3 非均衡模式下的苏联新闻管理17-18
  • 1.2 新闻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18-23
  • 1.2.1 新闻管理体制等相关概念的界定18-21
  • 1.2.2 新闻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21-22
  • 1.2.3 新闻管理体制的分类22-23
  • 1.3 媒介权力和政治权力23-29
  • 1.3.1 媒介权力的概念界定23-25
  • 1.3.2 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关系25-28
  • 1.3.3 一种相对的权力:权力的异化28-29
  • 第二章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及过程29-44
  • 2.1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29-34
  • 2.1.1 强制工业化道路与历史传统的制约29-31
  • 2.1.2 国内政治因素和国外资本主义的包围31-33
  • 2.1.3 斯大林的个人素质33-34
  • 2.2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的确立34-44
  • 2.2.1 营造理论氛围34-37
  • 2.2.2 构造一元化意识形态37-40
  • 2.2.3 通过干部任命制掌握人事权40-42
  • 2.2.4 通过机构调整控制文化部门的领导权42-44
  •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僵化的表现及负面影响44-59
  • 3.1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僵化的表现44-51
  • 3.1.1 书报审查的严密化44-47
  • 3.1.2 新闻报刊的工具化47-48
  • 3.1.3 新闻管理的集中化48-51
  • 3.2 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僵化的影响51-59
  • 3.2.1 媒体功能严重偏向,削弱了苏共执政的社会基础51-53
  • 3.2.2 否认民主化形式的价值,降低了民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53-54
  • 3.2.3 宣传意识形态化,思想僵化54-56
  • 3.2.4 病态的恐惧心理,人为的安定56-59
  • 第四章 对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的理性思考59-66
  • 4.1 国家-社会关系下媒介的重塑59-62
  • 4.1.1 “社会公器”的功能实现60
  • 4.1.2 维护稳定的“安全阀”60-61
  • 4.1.3 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61-62
  • 4.2 自律和他律:媒介权力的平衡62-66
  • 4.2.1 自律的现实路径62-63
  • 4.2.2 他律的制度安排63-66
  • 结语66-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久;斯大林私人档案的遭遇[J];上海档案;1997年02期

2 王荣久;;斯大林私人档案的遭遇[J];世界博览;1996年11期

3 戴洪遐;冷战史研究的新起点——评《斯大林与冷战》[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6期

4 王学亮;;赫鲁晓夫出台《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始末[J];档案天地;2010年12期

5 江波;苏联思想界新思维种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尚文;;列宁、斯大林执政理念评析[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施正一;;谈谈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3 徐元宫;;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与改革趋向[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胜良;;苏共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演变及启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深化企业改革[C];1987年

5 王建新;;关于苏联解体的再思考[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6 宋寅展;;斯大林时期的高尔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孟宪平;;前苏联社会中的非制度化行为论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启云 整理;1941—1945,斯大林时代的儿童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郑异凡;斯大林“热”及其误读[N];学习时报;2005年

3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政;俄罗斯重新认识斯大林[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强人已逝去 睹物亦生情[N];光明日报;2011年

5 郑异凡;列宁和斯大林拿多少工资?[N];南方周末;2007年

6 郑异凡;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幕后推手[N];东方早报;2014年

7 闻一;察里津之战——斯大林组建军队[N];学习时报;2008年

8 徐元宫;今日的俄共如何反思苏联解体[N];学习时报;2011年

9 ;赫鲁晓娃谈俄罗斯重评斯大林等问题[N];北京日报;200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闻一;“正”“反”之间求真理[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曲延明;斯大林与联合国的成立[D];外交学院;2010年

2 刘伟;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雷丽平;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与政教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4 宋永成;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悲剧[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晓丽;斯大林哲学思想论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韩晔;反犹主义:对斯大林政策导向的误读[D];兰州大学;2011年

3 荆喜双;斯大林时期苏联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问题初探(1924-1953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丽;斯大林时期苏联西伯利亚开发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改苹;美国对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内外政策变化的评估及反应(1953-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思越;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唐亮;苏俄对鞑靼穆斯林民族自治的政策(1971-1921)[D];吉林大学;2012年

8 安小婉;中苏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比较与思考[D];厦门大学;2009年

9 徐伟;威慑与妥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党政;斯大林时期苏联民族文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85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