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05-26 12:23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权力与责任是不能分离的,有权力就必然有责任。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公务员问责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可发现,其研究重心一方面由对行政问责制内涵的分析,行政问责与引咎辞职、责任追究等相关概念的辨析转向对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的探讨;另一方面,由对非典危机引发的“问责风暴”的事实评价及其理论概述转向更深层次的问责的产生原因以及完善的途径等方面的分析。 近年来,“问责”、“引咎辞职”成为中国最热门、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民众及媒体对政府职能的质询、对责任政府的呼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于处在重大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新一届政府、对“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自“非典”以来推行的行政问责制,就其发展来看,体现出了全程提醒和全面问责结合,制度约束和道德自律相结合,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相结合,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对等一致的趋势和特点。当前,我国的行政问责制从公共危机中的非常举措逐步走向理性建制,从个案整治走向制度规范,对行政道德转型起到了很强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彰显了政治文明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务员责任意识不强、目前的问责是消极的问责、权责不清、问责文化根基不牢、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以及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等。 本文探究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理论根源,全面考察我国构建行政问责制的实践、对其发展状况及前景展开研究,目的在于从理论上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外政治的文化、现状和发展,把握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要求,进而为研究和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同时,结合实践研究行政问责制,考量现有体制的缺失、探讨构建政府问责机制的实现路径和可行方式,对于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以期对我国行政问责制制度基础的构建有所裨益。 推行行政问责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有利于加强行政问责制理论基础的建设,有利于探索如何优化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型,有利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本文在阐述新阶段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暴露的诸多问题以及呈现的特征上,对行政问责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且介绍西方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问责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而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问责制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本文拟用五章来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行政问责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然后解读了行政问责制的内涵,最后探讨了构建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石。按照以上思路,本章分为三节:在第一节中对引咎辞职、上问下责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三个与行政问责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第二节中着眼于行政问责制的源流考察、要素分析以及内涵审读;在第三节,阐述了构建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石,这些理论包括人民主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责统一理论、制度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理论。 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行政问责制方面的经验与启示,有针对性地介绍了美国、英国的问责制和香港的高官问责制改革。根据分析获得一些启示:用法律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对国家程序的保障,对舆论监督的保障以及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等。 第四章对我国行政问责制进行现状描述,并指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发展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现实意义,包括有利于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同时,此章还从问责主体、问责文化、法律保障、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出现的一些现实困境的原因。 第五章是完善篇,针对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路径分析。本章是整篇论文的核心和重点,分为四个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着眼于完善问责法律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要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拓展行政首长的问责内容到行政政治和道义层面;梳理行政责任的三重含义,立法规定各自的责任形式和实现方式培育责任意识。在第二部分中,谈到了从构建全面的问责运行机制来保证问责的顺畅落实,即要建立严格的决策责任机制、科学的责任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责任追究控制机制。第三部分就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合理的问责官员进退机制来探讨健全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促进制度变革的全面展开。最后一部分涉及到文化层面,从目标选择和形铸途径来分析符合培育责任意识,加强行政问责的文化建设。 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凡欲一种学术之发达,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选择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两种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涉及到伦理和价值判断,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能够条理清晰地阐述相关研究的定义、基本内容、特点、特殊性等,通过规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说明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不足;实证分析方法是对现实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回答的是“现实是什么”的问题。本文更希望能对实务能够有指导作用。因此,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一些行政问责情况的数据分析,以期能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支撑理论。另外,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对经典理论进行回顾、评论与借鉴的基础上,采用解释、说明、分析、推理等手段,通过理论与数据相结合,对特定行为的具体假设等措施,最终得出本文研究结论。本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将始终以辨证唯物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每一个问题都采用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注重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肯定历史、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联系环境因素的影响,致力于开拓和创新。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 责任政府 公民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630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2
  • 1. 引言12-17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7
  • 1.3.1 研究目的14-15
  • 1.3.2 研究意义15-17
  • 2.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概述17-31
  • 2.1 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概念辨析17-18
  • 2.1.1 引咎辞职17
  • 2.1.2 上问下责17-18
  • 2.1.3 责任追究制度18
  • 2.2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18-25
  • 2.2.1 行政问责制的源流考察18-20
  • 2.2.2 行政问责制的要素分析20-22
  • 2.2.3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审读22-25
  • 2.3 构建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石25-31
  • 2.3.1 人民主权理论25-27
  • 2.3.2 委托—代理理论27-28
  • 2.3.3 权责统一理论28-29
  • 2.3.4 制度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理论29-31
  • 3. 国外和香港地区行政问责制的启示31-42
  • 3.1 西方国家的行政问责制31-33
  • 3.1.1 美国的问责制31-32
  • 3.1.2 英国的问责制32-33
  • 3.2 香港的高官问责制33-38
  • 3.2.1 香港推行高官问责制的背景34-36
  • 3.2.2 香港高官问责制的主要内容36-37
  • 3.2.3 香港高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37-38
  • 3.3 启示意义38-42
  • 3.3.1 用法律保证公众的知情权38-39
  • 3.3.2 国家程序的保障39
  • 3.3.3 保证舆论监督的畅通39-40
  • 3.3.4 培养成熟的公民社会40-42
  • 4.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42-55
  • 4.1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特点42-46
  • 4.1.1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42-44
  • 4.1.2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特点44-46
  • 4.2 我国发展和完善行政问责制的现实意义46-50
  • 4.2.1 有利于消除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树立起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46-47
  • 4.2.2 有利于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破除“对上不对下”的陋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47-48
  • 4.2.3 有利于推动完善责任体系,建立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48-49
  • 4.2.4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行政道德49-50
  • 4.3 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50-55
  • 4.3.1 问责主体权责不清50-51
  • 4.3.2 问责文化根基不牢51-52
  • 4.3.3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52-53
  • 4.3.4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53-55
  • 5.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路径分析55-66
  • 5.1 完善问责法律规范,构建行政问责的法律依据55-60
  • 5.1.1 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55-57
  • 5.1.2 拓展行政首长的问责内容到行政政治和道义层面57-58
  • 5.1.3 梳理行政责任的三重含义,,立法规定各自的责任形式和实现方式培育责任意识58-60
  • 5.2 构建全面的问责运行机制,保证问责的顺畅落实60-62
  • 5.2.1 建立严格的决策责任机制60-61
  • 5.2.2 建立科学的责任评估机制61
  • 5.2.3 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控制机制61-62
  • 5.3 健全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促进制度变革的全面展开62-64
  • 5.3.1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62-63
  • 5.3.2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63
  • 5.3.3 建立合理的问责官员进退机制63-64
  • 5.4 培育责任意识,加强行政问责的文化建设64-66
  • 5.4.1 新型问责文化建设的目标选择64-65
  • 5.4.2 新型问责文化的形铸途径65-66
  • 参考文献66-69
  • 后记69-70
  • 致谢70-7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左秋明;道德何以成为法律[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96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a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