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实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0:09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实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跨入新世纪,人类最突出的活动成果不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突破创新,而是实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拥有十三亿人口、多个民族、多元文化的中国,面临经济艰难转型、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住房拆迁纠纷不断、医疗教育亟待公平等内部环境,面临西部边陲异端分子(达赖集团、东突势力)活跃、南海疆域风云突起、钓鱼岛争端摩擦不断、朝鲜核问题形势严峻等外部环境,多方位、深层次考验着中国政府政党的执政手段和执政能力。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的制衡,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于稳内安外、稳步推进中国特色主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己初步在立法权、决策权、监督权等形式上形成了由人大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权力制衡体系,并在防止领导干部权力滥用,规范领导干部权力正常运行,消除领导干部腐败,实现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面临不断变化世情、国情和党情,由于政治体制、民主水平、生产力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等因素,新时期我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仍然存在权力制衡法制不健全、社会监督力量薄弱、监督机构独立性差、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主体权责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创新、民主政治创新、精神文化创新,从而为不断加快构建、完善领导干部权力制衡机制积累基础,促进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发挥出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效能。 本文以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为根本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领导干部权力的本质。在笔者看来,权力是一种控制、支配和管理的具有强制性和不对等性的力量,体现出强制性、目的性、等级性、对象性、扩张性、诱惑性、侵犯性和腐蚀性等特性。当权力运用不受任何限制时会呈现出无限扩张的异化倾向,导致腐败的产生和专制的形成。人类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将权力置于一个可以有效运行的、比较完善的制约机制下,权力才能科学合理、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被运用,才能遏制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有效防治权力的腐败。 本文筛选和借鉴了西方权力制衡思想的合理因素。对国外权力制衡的主要思想,如洛克分权理论、孟德斯鸠分权制衡理论、杰斐逊权利制衡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鲜明指出了相关理论的局限性;对国外权力制衡的三种模式,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进行了概括性阐述,指出了其在权力制衡上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完全生搬硬套,也不能因噎废食,盲目拒绝西方国家某些先进政治经验,无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借鉴西方国家权力制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认清两个方面的形势。一方面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西方模式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体现出它的先进性,但却存在效率不足的缺点,难以发挥发展中国家必需的有效整合局部与个体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难以发挥发展中国家必需的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现处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快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将能文明和高效政治效率融入政治管理,打好跨更好实现权力制衡的基础。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我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思想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列宁关于领导干部权力制衡思想,总结归纳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权力制衡思想的侧重点。用制度制衡权力,用法律制衡权力,用德育制衡权力,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效能是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权力制衡思想的重心。在考虑政治体制、民主水平、生产力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时期我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存在的权力制衡法制不健全、社会监督力量薄弱、监督机构独立性差、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主体权责不清等问题。 本文认为新时期实现领导干部权力的制衡,要多方位、多层次、多立场去考量、去研究、去探索。最重要的是要搭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体系骨架,完善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顶层设计。科学配置权力,构建合理权力制衡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制衡权力;加强领导干部道德教育,以道德约束权力;加强公民合法权利维护,以权利制约权力;逐步形成领导干部各种权力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同时也要强化领导干部权力制衡落实的具体措施。从严把干部任免关、严把干部的考察关来强化干部的选拔监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能力,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纪检部门监督来强化党内外监督;从财务管理、机关管理、三公经费、党员领导干部财产等来强化党务政务公开;从加强新闻立法、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来强化舆论监督,实现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协调,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领导干部 权力 制衡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6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二、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动态12-16
- (一) 我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研究主要内容12-14
- (二) 国外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研究动态14-15
- (三)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权力制衡基本理论概述16-20
- 一、权力的本质和特性16-17
- (一) 权力的本质16
- (二) 权力的性质16-17
- (三) 权力的构成17
- 二、权力制衡理论的涵义和特征17-18
- (一) 权力制衡的概念17-18
- (二) 权力制衡的特性18
- 三、权力制衡的方式与途径18-20
- (一) 权力制衡的基本方式18-19
- (二) 权力制衡的主要途径19-20
- 第三章 国外权力制衡主要研究理论与模式20-29
- 一、国外权力制衡的言要思想20-23
- (一) 洛克的分权理论20-21
- (二) 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21-22
- (三) 美国裴杰逊分权理论22-23
- 二、权力制衡的三种代表模式23-25
- (一) 美国模式23
- (二) 英国模式23-24
- (三) 法国模式24-25
- 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制衡的启示25-29
- (一)“以权制权”适用于我国权力制衡25-26
- (二) “以权制权”要充分结合国情国体26-27
- (三) “以权制权”不是权力制衡最终“良药”27-29
- 第四章 我国权力制衡发展历程及现状29-40
- 一、我国权力制衡理论发展历程29-35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权力制衡理论29-30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制衡思想30-35
-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存在的主要问题35-37
- (一) 权力制衡法制不健全36
- (二) 社会监督力量薄弱36
- (三) 监督机构独立性差36
- (四) 监督机制不够完善36-37
- (五) 权力运行不够规范37
- (六) 监督主体权责不清37
- 三、影响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主要因素37-40
- (一) 政治体制因素37-38
- (二) 民主水平因素38
- (三) 生产力发展因素38
- (四) 传统政治文化因素38-40
- 第五章 完善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对策40-49
- 一、统筹兼顾,完善顶层设计40-44
- (一) 加强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制衡制度40-41
- (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41-42
- (三) 强化行政主体道德教育42-44
- (四) 加强维护民众合法权利44
- 二、全面推进,强化措施落实44-49
- (一) 加强领导干部选拔监督44-45
- (二) 加强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45-46
- (三) 加强领导干部的社会监督46
- (四) 推动党务政务公开46-47
- (五) 强化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47-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2
- 个人简介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寸彦中;;制度是最好的伯乐[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陈朝宗;;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的制度创新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沈学明;略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卢岳华;加快制度建设 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J];湖湘论坛;2004年02期
5 徐迅;中国媒体与司法关系现状评析[J];法学研究;2001年06期
6 袁曙宏;论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林怀艺;;党内权力的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J];理论探讨;2009年04期
8 郭文亮;尹冬波;;党内权力监督的有效运行与机制创新——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权力监督理论及实践的考察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7年01期
9 张秉银;治国的宏略 历史的丰碑——纪念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五周年[J];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04期
10 李永忠;关于改革党委“议行合一”领导体制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实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1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