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20:02
本文关键词: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科学发展伦理;和谐社会伦理;社会主义荣辱观;执政为民伦理;等等。胡锦涛执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而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与价值追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创新的新境界。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在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基础上,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上开辟新的路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有关民本的、科学发展的、和谐的伦理道德命题和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一方面执政的前提是要体现党的纲领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执政的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和发展,发展和巩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核心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本、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等伦理思想,共同构成了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符合政治伦理的三大要素,即符合政治伦理价值观、政治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以及政治行为主体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同时也符合政治伦理发展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从三个方面加强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治合法性,即制度层面的合法律性、价值层面的合道德性以及目标层面的合公益性。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及各种国际交往间潜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富强而幸福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胡锦涛 政治伦理 政治合法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9
- 第1章 导论9-24
- 1.1 选题的目的与价值9-16
- 1.2 研究现状述评16-21
-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21-22
- 1.4 内容结构和篇章安排22-24
- 第2章 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的形成与特点24-33
- 2.1 政治伦理的内涵24-26
- 2.2 胡锦涛政治伦理的形成历史背景与渊源26-30
- 2.2.1 是和平、发展、和谐时代的产物26-29
- 2.2.2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29-30
- 2.3 胡锦涛政治伦理的特点30-33
- 2.3.1 时代性30-31
- 2.3.2 继承性31
- 2.3.3 系统性31
- 2.3.4 实践性31-33
- 第3章 科学发展伦理33-51
- 3.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33-36
- 3.1.1 发展的含义及其伦理价值33-35
- 3.1.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35-36
- 3.2 科学发展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36-41
- 3.2.1 毛泽东的发展伦理思想36-37
- 3.2.2 邓小平的发展伦理思想37-39
- 3.2.3 江泽民的发展伦理思想39-41
- 3.3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伦理意蕴41-44
- 3.4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44-48
- 3.4.1 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文精神45-46
- 3.4.2 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46-48
- 3.5 科学发展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8-51
- 第4章 和谐社会伦理51-76
- 4.1 和谐伦理思想的历史审视51-61
- 4.2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61-65
- 4.2.1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62-63
- 4.2.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63-65
- 4.3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伦理探析65-71
- 4.3.1 和谐社会是一种伦理期待65-69
- 4.3.2 和谐社会的伦理本质69-71
- 4.4 胡锦涛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原则71-76
- 4.4.1 平等互利原则71-73
- 4.4.2 效率与公平原则73-75
- 4.4.3 利益共享原则75-76
- 第5章 社会主义荣辱观76-88
- 5.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及其特点76-80
- 5.1.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76-79
- 5.1.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特点79-80
- 5.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80-84
- 5.2.1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80-82
- 5.2.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82-84
- 5.3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84-88
- 5.3.1 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传统伦理的现代化84-85
- 5.3.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85-86
- 5.3.3 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86-88
- 第6章 执政为民伦理88-114
- 6.1 中国民本思想传统88-95
- 6.1.1 孟子民本思想88-90
- 6.1.2 贾谊民本思想90-93
- 6.1.3 柳宗元民本思想93-95
- 6.2 西方民本思想95-98
- 6.2.1 西方人本主义的历史演变95-96
- 6.2.2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96-97
- 6.2.3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97-98
- 6.3 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思想98-105
- 6.4 “三为”思想105-109
- 6.5 廉政伦理109-111
- 6.6 政党伦理111-114
- 6.6.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11-112
- 6.6.2 执政党的基本伦理规范112-114
- 第7章 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评价114-122
- 7.1 加强了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114-118
- 7.1.1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发展历程115-116
- 7.1.2 胡锦涛的政治伦理思想巩固和加强了政党的政治合法性116-118
- 7.2 胡锦涛政治伦理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历史地位118-122
- 7.2.1 全面建构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体系118-119
- 7.2.2 是对邓小平、江泽民伦理思想的发展与贡献119-122
- 结语122-125
- 参考文献125-134
- 致谢134-13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凤玲;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出路——高兹的生态重建理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03期
2 林聘贤;;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J];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3 张云飞;;以人为本与群众史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1期
4 刘长明;;和谐文明论纲[J];理论参考;2005年07期
5 梁小青;;探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孙宜晓;;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解读及其意义[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成卫珍;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2期
8 罗元;;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2期
9 杨丽霞;试析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穆岚;试论教育行政督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准则[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胡锦涛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6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