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一种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7 06:15

  本文关键词: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一种哲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秩序建构 结构分析 力量转移 “三种机制” 社会发展新秩序 现代治理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社会发展失序问题。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建立了社会结构分析和“定位-定标-定法”的分析新框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秩序建构的历史、经验、存在问题进行哲学分析,结合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提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基本路径。社会结构分析,是从社会的组成要素、社会各要素的关系、比例和顺序及社会力量结构方面,对社会发展秩序进行结构层面的剖析。“定位-定标-定法”的逻辑是:定位,即从哲学的高度认清我们当前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定标,即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方位确立未来一段时期的战略目标;定法,即实现既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当前我国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要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协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建构社会发展新秩序,一项基础的环节就是对秩序、社会秩序、社会发展秩序基本内涵的理解。本文梳理了秩序的基本含义、社会秩序的内涵、类型、作用和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进行“定位-定标-定法”的分析,以达到对社会发展新秩序内涵的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建构要素,即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动力要素、以和谐共生为理念的平衡要素和以现代治理为目标的治理要素。这三类要素密切配合、有机统一是实现建构社会发展新秩序目标的关键所在。社会发展秩序作为社会生活运行的基础条件,涉及多领域、多环节的复杂内容。社会发展失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有诸多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反映的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概括而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可分为三种:即党政力量、市场力量与人民力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机制也可分为三种:即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研究表明,社会发展失序问题多因这三种力量未形成合力、三种机制不健全且不协调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中具有丰富的社会发展秩序思想,可以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秩序建构所借鉴和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法家、道家都提出了建构社会发展秩序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仁、义、和、合”的道德体系已深深积淀于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以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为旗帜,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为思想支撑,以社会福利体系为调节手段,建构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社会发展秩序。由于现代化所具有的规律性,西方国家建构现代社会发展秩序的思想可以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秩序建构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但一定要加以鉴别。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发展秩序思想,需要我们基于实践而不断对其进行挖掘和探索,以作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理论指导。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建构是本文的落脚点。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失序问题的认识、分析,继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必须着力破解改革以来积累的矛盾问题,把破解问题和建构秩序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以社会结构分析和“定位-定标-定法”分析为基本分析框架,本文提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基本路径:把握公平正义的核心理念,运用好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机制(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协调好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基础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通过法治、德治、能治、自治、协商共治等多种手段,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新秩序目标。
【关键词】:秩序建构 结构分析 力量转移 “三种机制” 社会发展新秩序 现代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导论13-30
  • 一、问题缘起13-15
  • 二、选题意义15-16
  • (一)现实意义15-16
  • (二)理论意义16
  • 三、清理与总结16-26
  • (一)国外研究16-22
  • (二)国内研究22-26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26-28
  • (一)研究思路26-27
  • (二)研究方法27-28
  • 五、论文创新点及不足28-30
  • (一)创新点28-29
  • (二)论文的不足29-30
  • 第一章 分析框架30-46
  • 一、社会结构分析30-37
  • (一)社会要素30-33
  • (二)社会各要素的关系、顺序和比例33-35
  • (三)党政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结构分析35-37
  • 二、定位、定标、定法37-46
  • (一)定位:历史新起点37-39
  • (二)定标: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39-42
  • (三)定法: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42-46
  • 第二章 基本理论46-63
  • 一、秩序的内涵46-48
  • (一)基本含义46-47
  • (二)具体体现47-48
  • 二、社会秩序的内涵48-53
  • (一)基本含义48-49
  • (二)社会秩序的分类49-52
  • (三)社会秩序的作用和意义52-53
  • 三、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基本界定53-58
  • (一)社会发展秩序53-55
  • (二)社会发展新秩序55-58
  • 四、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建构要素58-63
  • (一)市场动力要素:创新驱动58-59
  • (二)社会平衡要素:和谐共生59-60
  • (三)党政治理要素:治理现代化60-63
  • 第三章 直面问题63-86
  • 一、总问题63-67
  • (一)三种力量不协调未形成合力63-64
  • (二)三种机制不协调且未形成合力64-67
  • 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失序问题的具体表现67-78
  • (一)经济领域67-70
  • (二)政治领域70-73
  • (三)文化领域73-74
  • (四)社会领域74-77
  • (五)生态领域77-78
  • 三、原因分析78-86
  • (一)结构转型78-80
  • (二)领域分离80-81
  • (三)力量转移81-82
  • (四)利益分化82-83
  • (五)价值多元83-84
  • (六)治理缺失84-86
  • 第四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思想资源86-115
  • 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86-91
  • (一)以德治国86-89
  • (二)以“法”治国89-90
  • (三)无为而治90-91
  • 二、西方关于社会发展秩序的思想资源91-103
  • (一)社会动力与结构理论92-95
  • (二)社会分工理论95-97
  • (三)民主法治思想97-99
  • (四)自由主义思想99-100
  • (五)福利国家主义100-103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秩序思想103-115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秩序思想的主题103-104
  • (二)社会发展秩序变迁的内在机制104-108
  • (三)建构理想社会发展秩序的力量主体108-110
  • (四)建构理想社会发展秩序的路径110-115
  • 第五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基本路径115-140
  • 一、核心理念:公平正义115-117
  • 二、三种机制117-124
  • (一)动力机制117-119
  • (二)平衡机制119-122
  • (三)治理机制122-124
  • 三、三种力量124-127
  • (一)党政主导力量124-125
  • (二)市场基础力量125-126
  • (三)人民主体力量126-127
  • 四、建构手段127-136
  • (一)法治128-129
  • (二)德治129-131
  • (三)能治131-133
  • (四)自治133-134
  • (五)协商共治134-136
  • 五、建构效果136-140
  • (一)各尽其能136-137
  • (二)各得其所137-138
  • (三)和谐相处138-140
  • 结语140-142
  • 参考文献142-151
  • 后记151-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庆祥;;从哲学视阈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03期

2 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J];理论视野;2015年04期

3 韩庆祥;;治国理政需方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方法论[J];求是;2015年05期

4 韩庆祥;张健;;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唱响中国——简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脉络与方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02期

5 高峰;;社会失序的机理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陶建钟;;转型社会的秩序变迁与制度变迁——从非正式规则的视角[J];江汉学术;2014年03期

7 鲍宗豪;赵晓红;;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社会秩序重建[J];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8 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9 韩庆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学梳理[J];人民论坛;2013年21期

10 韩庆祥;;论改革的动力结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庆祥;;如何破解“分蛋糕”阶段性难题[N];新华日报;2014年

2 俞可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下)[N];福建日报;2014年

3 俞可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若干问题(上)[N];福建日报;2014年

4 韩庆祥;;公共领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14年

5 韩庆祥 ;张健;;公平正义与改革发展稳定[N];学习时报;2014年

6 韩庆祥;王海滨;;把促进公平正义也看作硬道理[N];北京日报;2013年

7 韩庆祥;;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及资本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南京日报;2013年

9 韩庆祥;;历史新起点与科学发展观[N];学习时报;2012年

10 俞可平;;善治与和谐社会[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芳;社会秩序理论—一种政治思想史的考察[D];浙江大学;2014年

2 曲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超;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744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44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2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