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0:01
本文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城市逐渐变为欧美各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域,也使城市社区成为理论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焦点议题。世界各国也将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将治理理论充分运用到国内外、城乡及社区领域的管理中,积极倡导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新型网络合作关系,以此来应对各国政府的失灵与市场的失效。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正在经历一场基层社会的深刻变革,社区已然成为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空间。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领域来看,都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来承接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基本职能,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和谐。在探讨和争论中,学术界又通常把主攻方向集聚在城市社区上,加之城市社区的复杂特性与尚未成熟的管理体系也使社区成为多方关注的“宠儿”。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中,边疆民族地区的社区也很有其典型性和特殊性,但是就目前对此类社区的研究成果来看,除官方和个别学者零星文章外,为数不多。所以,文章选择“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做为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理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理论及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政治社会学为主线,综合运用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民族关系理论等分析工具,选取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典型社区”中“DZ社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文章所选取的“DZ社区”是一个复杂重点社区,该社区处在老城区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少数民族多,民族成份复杂,出租房屋多,未成年人多,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围绕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的主题和目标,聚焦城市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社区保障机制等主要内容,深入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现状、困境和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构建“解困之道”。依照上述分析理路,文章具体涵盖如下主要内容:一是理论铺垫,主要聚焦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文章首先在具体阐述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社区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宏观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社区治理运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微观上具体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以上两个维度作以简要的评述。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考查和界定了文章的三个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和运行机制,具体指明了其在“边疆场域”中的主要内涵和目标指向:文章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理论、民族关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三个理论分析工具,具体介绍了三个理论的缘起、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以及其主要理论内涵在本文的适应性和主要指向,将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文章主要内容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论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历史回顾,主要聚焦在第三章中。在分析和梳理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演变历程中,主要包括三个发展阶段,即单位制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一元化体制、单位制解体时期城市街区治理体制的建构、后单位制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机制诉求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概括提炼出其三个基本特点,即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治理内涵,主要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主要类型及模式选择等内容;多民族成员的聚居的空间结构,主要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具体阐述了当前各民族居住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布特点、分布区域等内容;街区呈现出压力型体制的主要特征,针对边疆城市基层治理的主题和复杂的“维稳”形势,边疆城市社区治理中呈现出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的基本特点,这一基本特点又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可传递性”和“放大性”。三是实证分析,主要聚焦在第四章中。文章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典型社区”中DZ社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具体考查了DZ社区的组织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的运行机制、片区管委会的运行机制、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社区社会团体的运行机制等;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主要考查和分析了居民参与的基本内涵、主要功能,并以具体案例为参照对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现状进行全程的扫描和分析;社区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四点内容,即社区贫困救助机制、社区就业援助机制、社区法律嵌入机制及社区经费收支机制等。在以上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区组织运行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社区保障机制在现实运行中出现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提炼。四是制约因素,主要聚焦在第五章中。文章在结合上述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基础上,具体剖析了影响和制约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三点举要: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新疆城市社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疆内纵向对比来看,南北疆经济发展差距还是相当大,尤其是南疆经济水平落后明显。二是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治理内容聚焦性不强,围绕城市社区治理的主题和目标,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不断聚焦治理内容;政策输入叠加效果未彰显,中央和地方密集的政策优惠,加快了新疆各领域的建设步伐,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还需重新聚焦;非传统安全制约治理突出,当前影响和干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以“三股势力”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坚决打击国内外“三股势力”,及时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新疆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三是民族宗教因素,主要包括文化习俗对族际交往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都必须给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态加以引导和培育;非法宗教活动的抵御与打击,非法宗教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新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毒化了社会风气,为民族分裂分子所利用;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与调适,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民族关系出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不断调适和聚焦。五是路径选择,主要聚焦在第六章中。边疆民族地区城市治理运行机制以“维护稳定”和“服务民生”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还需要从多方面内容进行丰富和发展;在坚持相关治理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边疆城市治理运行期间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制约因素,文章从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组织运行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社区保障机制等三个维度,尝试着构建如下几条基本路径:即调整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拓展运行空间;加大社区治理的资源开发,拓宽支撑渠道;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推进协商民主;激活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本,培育公共精神;调控城市社会心态的走向,筑牢稳定根基;健全社区治理的法治嵌入,加强保障力度;创新社区治理的技术支持,增强治理实效等内容。六是结语与展望,综合文章所述具体内容,再一次重申和明确边疆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研究的重大意义及现实面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点延伸思考:边疆民族地区“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相容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多元主体”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边疆民族地区“市民社会”与“社会参与”的动力支撑、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资本”与“治理绩效”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城市社区 社区治理 运行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3
【目录】: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9
- 第一章 导论19-77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19-22
- 一、选题背景19-20
- 二、选题意义20-2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22-71
- 一、国外研究现状22-30
- 二、国内研究现状30-70
- 三、简要评述70-71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71-74
- 一、研究思路71-72
- 二、研究框架72-7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74-75
- 一、研究方法74-75
- 二、创新之处75
- 第五节 资料、数据的来源75-77
- 一、资料来源75-76
- 二、数据来源76-77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77-104
- 第一节 概念界定77-94
- 一、城市社区77-82
- 二、社区治理82-89
- 三、运行机制89-94
- 第二节 理论基础94-104
- 一、治理理论94-98
- 二、民族关系理论98-101
- 三、社会资本理论101-104
- 第三章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及基本特点104-148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演变历程104-135
- 一、单位制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一元化体制104-109
- 二、单位制解体时期城市街居治理体制建构109-122
- 三、后单位制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机制诉求122-135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特点135-148
- 一、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治理内涵135-141
- 二、多民族成员聚居的空间结构141-145
- 三、街区压力型体制的主要特征145-148
- 第四章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148-221
- 第一节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组织运行机制148-183
- 一、社区党组织: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领导核心148-158
- 二、片区管委会: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组织载体158-165
- 三、社区居委会: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治理主体165-180
- 四、社区社会团体: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协同主体180-183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机制183-204
- 一、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183-184
- 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功能184-186
- 三、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案例参照——以DZ社区为例186-204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社会保障机制204-215
- 一、贫困救助:社区保障机制运行的支撑基础204-208
- 二、就业援助:社区弱势群体再就业的主渠道208-211
- 三、经费收支:社区自身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211-214
- 四、法治治理:社区治理运行顺畅的重要保证214-215
-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215-221
- 一、社区组织运行层面:行政拉力过大215-217
- 二、社区参与机制层面:多元参与乏力217-218
- 三、社区保障机制层面:资源投入不足218-221
- 第五章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221-270
- 第一节 经济因素221-235
- 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21-229
- 二、省际之间差距比较明显229-233
- 三、南北疆发展差距在拉大233-235
- 第二节 政治因素235-252
- 一、政府治理内容聚焦性不强236-242
- 二、政策输入叠加效果未彰显242-247
- 三、非传统安全制约治理突出247-252
- 第三节 民族宗教因素252-270
- 一、文化习俗对族际交往的影响252-255
- 二、非法宗教活动的抵御与打击255-260
- 三、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与调适260-270
- 第六章 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再造270-296
- 第一节 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价值取向270-277
- 一、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目标体系270-275
- 二、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内在原则275-277
- 第二节 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277-296
- 一、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层面的路径278-283
- (一) 优化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拓展运行空间278-279
- (二) 创新社区治理的技术支持,增强治理实效279-283
- 二、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层面的路径283-290
- (一) 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推进协商民主283-285
- (二) 激活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本,培育公共精神285-288
- (三) 调控城市社会心态的走向,筑牢稳定根基288-290
- 三、社区社会保障机制层面的路径290-296
- (一) 健全社区治理的法治嵌入,加强保障力度290-292
- (二) 加大社区治理的资源开发,拓宽支撑渠道292-296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296-299
- 参考文献299-315
- 附录一 乌鲁木齐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315-318
- 附录二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解放南路街道社区工作统计表318-329
- 附录三 乌鲁木齐市社区内居民、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329-333
- 附录四 乌鲁木齐市“典型社区”访谈内容及访谈统计表333-338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338-339
- 致谢339
本文编号:810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1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