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自由民主制度与协商民主制度的比较研究(2)

发布时间:2014-09-04 09:01

    二、自由民主制的局限性和民主的转向
  近现代民主制源于欧洲,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以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自由民主制倡导自由,打破了封建领主和行会的种种限制,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同时又取代了专制独裁制度,废除了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各种特权以及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在政治地位上人人平等。自由民主制在近200多年推动社会沿发展和平等两条轨道运行,具有历史进步作用。专制是民主的对立面,民主比专制有明显的优越性,而当专制政权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制的光环也会褪色。西方的民主遵奉自由主义,这种制度倾向于发展轨道,偏离平等轨道,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的致命弱点。进入21世纪,工业社会进入后期,正向知识社会迈进。近来福山著文说,知识社会不断发生科技革命,导致失业增多,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级萎缩,削弱了自由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形成于工业社会的自由民主制,难以适应社会转型这一时代潮流,显露出其局限性。
  第一,制度的内在矛盾和根本的局限性。
  自由民主制是以自由为宗旨,而自由是指的个人自由,故这种制度的一个立足点是个人自由。民主制的原意是人民权力,是一种集体权力,就是人人有平等的权力,故这种制度的另一个立足点是集体平等。自由和平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致的,在另一种条件下会发生矛盾冲突。在革命时期,是推翻不平等的旧制度,求得被压迫者的自由解放,自由和平等是一致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要推翻僧侣(第一等级)和贵族(第二等级)的统治,求得第三等级的自由解放,自由和平等是一致的。而当革命后建立起政府,就要保护人的自由,私有财产被视为人的自由权,神圣不可侵犯。私有制一确立,就出现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不平等,自由和平等就处于对立之中。自由民主制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矛盾的基础之上,限制私有财产就限制了人的自由权,不限制私有财产就会自发地扩大不平等,导致两极分化,乃至引发社会动乱。在法国大革命200年之后,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菲雷特指出:“自由永远会产生不平等。人们不得不越来越把国家看作是纠正某些不平等的补偿机制,原因即在于此。过去二百年来,即使在最为自由的社会中,也从来不曾见到国家逐渐削弱的例子。不妨看一看美国、法国或联合王国。所有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得到加强。原因何在?在于平等,因为每赋予一部分公民一项新的权利,就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机关来保证这项权利的实施。”[2]89由于西方的民主制是建筑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是经济主体,控制着经济运行,包括生产、交换、市场,政府不介入经济活动。民主制通行多党竞争,一般政党不像革命党那样为理想信念奋斗,而是为政党和个人私利奋斗,蜕变为选举党,这就必然会造成政党恶斗局面。而经济运行是由资本家集团控制的,政党恶斗对经济运行无多大影响,可以说是上层建筑尚能适合经济基础,这也正是自由民主制的制度局限性。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公有是全民所有,全民无法实行所有权,只能是政府托管,由政府委派人代行所有权。政府委派的人具有双重身份: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企业领导是政府任命的,一旦发生政党恶斗,轮流坐庄,则企业就无所适从,必然会干扰乃至破坏经济运行。因此自由民主制这种政治上层建筑只能适应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而当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时,生产力水平低,第一要务是发展生产力,自由民主制的危害性就更大。
  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当时一个城邦有选举权的公民不多,根据欧洲学者研究,古雅典城邦,有居民7万多人,有选举权者只有四、五千人,由于选民少而实行直接民主,一个人可以在城邦广场上向民众演讲。现代社会,民众多,只能实行间接民主,即议会民主,要通过一大套宣传工具、交通工具才能发表政见。而现在西方的新闻记者,往往不免依附于权贵富豪等利益集团。由于选举成本高昂,只有富豪和其所支持的人,才有条件参加竞选。议会民主政治运行的结果,必然蜕变为金权政治,是一种支持富人、压制穷人的制度,的的确确是资产阶级民主。这就是自由民主制的阶级局限性。
  第二,文化的局限性。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一个根本不同之点是:前者只受生产力单一因素制约,后者受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生产力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行为对象是自然界。政治是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阶级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行为的对象是人,人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的关系,没有共同的准则,政治的演变在全世界没有单一的轨道。人生下来最先接受的是传统文化,而后接受政治意识形态,并且用传统文化观点加以理解。文化同生产力发展规律大相径庭,并无单一轨道。如当今世界存在的佛教、儒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文化圈,都是独立产生的,不存在继承和递进关系。在全世界,生产力都是沿着石器、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力、电子原子的单一轨道运行。商品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几千年来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在2500年前到300年前,全世界都用铁器,但并没有统一的文化;200年前,全世界开始步入蒸汽机时代,但并未全步入某一种文化。由于政治受文化制约,全球没有共同的文化,也就不会产生共同的政治理念、政治体制。现在欧美国家实行的议会民主,是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滋生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比,有诸多特点,其中与议会民主相关的有三点:一是个人本位,二是自由主义,三是斗争哲学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是个城邦国家,手工业较发达,个人有较大的独立性。当时哲人喜欢探求宇宙的基本单元,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将一个人看作社会的原子,古希腊哲人特别注重个人,由此出现了个人本位主义。以个人为本位,就特别崇尚自由。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民主政治“视自由为其宗旨”。亚氏将奴隶列为“会说话的工具”,根本没有人权思想,将自由视作人权。以个人为本位,每个人任意行为,势必引起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故西方哲人特别关注矛盾、斗争。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存在的基本状态。指出:“战争是普遍存在的,正义即是斗争,万物皆由斗争而产生。”[3]20同时,古希腊是由一些互不归属的城邦组成,各城邦之间时常相互攻杀,在此背景下所形成的意识,特别关注斗争。在个人本位、自由主义、斗争哲学的文化土壤上滋生出议会民主制,打下了西方文化特定的烙印,在古希腊城邦出现过,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而夭折。基督教是古希腊哲学与原始宗教结合的产物,其教义是将每个人都视作上帝的臣民,个人只服从上帝。这样一来,在基督教文化中,个人本位主义得以延续下来。
议会民主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念,可称作自由民主制。这种自由民主制的基本特征是多党制,分为执政党与反对党,反对党的目的是取得政权,基本手段是反对执政党;执政党的目的是保住政权。两派经常处于斗争之中,斗争成为目的。民众与政府也处于斗争状态,崇尚罢工罢课,示威游行,反对政府。之所以要不断斗争,就在于以个人为本位,每个人都从自我出发,就必然是与他人斗,同政府斗,故议会民主是在个人本位、自由主义、斗争哲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特别适用于基督教文化圈,这就是议会民主的文化局限性。
  第三,社会结构的局限性。
  选举是民主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选举的运行机制,是候选人提出政策,产生一种政策引力,来吸引人投票。但社会上存在多种引力,遵循着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同自然(物理)规律有一点正好相反,自然界遵循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规律,人类社会遵循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处于相同场域的人,如同乡、同学、同一民族种族和部落、同一宗教、同一阶级阶层、同一利害关系的人群,内部存在吸引力;处于不同场域的人群,存在相互排斥力。从政治理念的视域观察,政策引力是一种正统引力,候选人都是靠提出有效的政策来吸引选民。从现实观察,有多种非正统引力也在起吸引或排斥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宗教的作用。如在欧美国家,70%的人信基督教,基督徒候选人对基督徒选民有吸引作用,像美英法这些民主国家,当总统或首相的人都是基督徒。美国可以选出一个黑人总统,但不可能选出一个非基督徒作总统。而在中东地区,种族也是一种非正统引力,在有些国家作用也相当大,如南非的黑人占80%,很难选出一个白人总统。政治理念是将选民看作完全按正统引力而进行投票的人,这是一种“政治人”假设,类似于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一种复杂人或曰社会人,处于多种场域,具有多种身份,选民并非全是按照候选人的政策主张进行投票,而是掺进了社会结构的因素,同候选人种族民族或部落以及宗教身份纠结在一起,这就导致民主扭曲变形。越是单一的社会结构,一个国家(地区)只有一个种族民族、一种宗教,则选举的非正统因素不存在,候选人全依赖正统引力,这种选举政治最接近民主政治的理念和民主原则。越是复杂的社会结构,则选举政治离民主政治理念越远,这就是议会民主的社会结构的局限性。2011年春北非中东地区发生了来势汹涌的民主运动,几个月乃至几十天,一些独裁政权下台,号称“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一些人高呼自由民主制的胜利。三年过去了,这些国家仍处于动乱之中,并未建立起民主制度,究其原因,在于受“非易是难”规律的支配。这些地区原来存在的是一种家族世袭政权,是非民主的独裁制,民众很容易辨明非民主,就群起而攻之。对于什么是民主就不容易辨明,导致政治动荡不定。伊拉克也存在类似情况,萨达姆政权是非民主的,民众很容易认清,而什么是民主则难以认清。现在伊拉克有三大社会集团:什叶派穆斯林、逊尼派穆斯林、库尔德人。一搞选举都是只选本派的人。这种三元社会结构,支配着选举的态势。2013年夏,埃及发生了大动乱,出现了穆斯林派与世俗派的冲突,军方支持世俗派,以武力罢黜民选总统,加剧了两派的冲突。社会结构对民主制的干扰,也渗透进民主制的大本营美国。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至今欧洲来的移民(欧裔美国人)占多数。欧裔人信基督教,遵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一套价值观念,美国的民主制就是以欧裔人为载体。近二百多年,世界各地不断有人移居美国,二战后加速进行,其中有拉美裔人、非洲裔人、亚洲裔人。这些非欧裔人移民增多,而且其生育率高于欧裔白人。这样一来,传统上占多数的白人会发生逆转。2011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非白人出生人数超过传统来自欧裔的白人。据美国国情局估计,到2050年,美国人口中有23%是拉美裔人,16%是黑人,10%是亚裔人。2050年是美国人口结构的转折点,欧裔美国人同非欧裔美国人相等,之后,欧裔美国人将演变为少数民族。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一书中,一再强调美国社会有“解体的危险”,其最主要的论据就是到2050年美国人口的种族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种族民族又同阶级阶层缠绕在一起,非裔和拉美裔美国人,多为中下层群体,倾向于平等主义,同自由主义民主道不同,乃至冲突。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也在发生变化。原来从非洲运来的黑人,不得不接受主人给予安排的宗教信仰,信基督教200多年,自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开展以后,有越来越多的黑人改宗皈依了美国以往没有的伊斯兰教。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觉察到教徒的人口结构在变化,断言在几十年后,美国信伊斯兰教的人数将超过信基督教的人数,这或许是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隐忧。[4]341民主制是以欧裔基督徒为载体,21世纪的趋势是这个载体在逐渐地改变。《左传》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主制的载体逐渐减弱,则其前途堪忧。美国政界学界人士极力宣扬普世价值,正反映了其对民主制的这种担忧。


本文编号:8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641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