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非正式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1:47

  本文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 非正式组织 对策 机制


【摘要】:非正式组织也叫非正式群体非正式团体,它没有明文规定,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团体。非正式组织最初是由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管理学家、社会学家、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 Elton Mayo)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之后,非正式组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价值理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深刻变动的利益格局,使农村各种社会关系渐趋紧张;解决了温饱的农民更加关注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新生代农民一方面“弱势心理”、卑微心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权益诉求欲望日趋强烈,这种诉求不再表现为单向度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农民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口众多,层次殊异,个性化期盼显著凸显,社会共识形成难度加大;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土地征用等引起的矛盾纠纷、赔偿纠纷、环境破坏、农民利益受损日渐突出;农村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妥善解决解决农村“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使农村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成为重大的时代命题,也是考量农村领导层执政治理能力的课题。回应这些新课题,关键要加强农村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而充分肯定非正式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作用,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忽略的问题。 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对农村的社会环境、规章制度、正式组织产生重要影响,开始引起了基层社会管理者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农村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国内外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内涵、分类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部分重点论述了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作用和功能,以及充分发挥农村非正式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中作用的原则、对策和机制研究。要关注和研究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相应的机制,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抑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引导我国农村非正式组织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非正式组织 对策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2.9;D42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致谢8-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5-17
  • 1.4.1 .研究内容15-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非正式组织在我国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分析17-24
  • 2.1. 非正式组织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7-18
  • 2.1.1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涵义17
  • 2.1.2 关于非正式组织的基本特征17-18
  • 2.2. 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我国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的作用18-24
  • 2.2.1. 我国农村非正式组织的涵义及其分类18-19
  • 2.2.2. 我国农村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19-21
  • 2.2.3. 农村非正式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的作用分析21-24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概述24-34
  • 3.1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24-27
  • 3.1.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导致城乡差距缩小难度增大24
  • 3.1.2. 农村民主发展不平衡影响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24-25
  • 3.1.3.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导致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十分艰难25-26
  • 3.1.4. 农村社会管理滞后导致农村社会矛盾调处成本加大26
  • 3.1.5.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充分提高26-27
  • 3.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特点分析27-28
  • 3.2.1. 农村社会矛盾的复杂性27
  • 3.2.2. 农村社会矛盾的多样性27-28
  • 3.2.3 .农村社会矛盾的动态性28
  • 3.2.4. 农村社会矛盾的联动性28
  • 3.3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28-31
  • 3.3.1. 经济原因28-29
  • 3.3.2. 政治原因29
  • 3.3.3 文化原因29
  • 3.3.4 社会原因29
  • 3.3.5 生态原因29-31
  • 3.4 正确调处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性31-34
  • 3.4.1. 正确调处农村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31
  • 3.4.2. 正确调处农村社会矛盾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课题31
  • 3.4.3. 正确调处农村社会矛盾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31-32
  • 3.4.4. 正确调处农村社会矛盾是检验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32-34
  • 第四章 非正式组织在社会矛盾调处中作用充分发挥的对策及机制34-41
  • 4.1 非正式组织在我国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作用充分发挥的对策34-38
  • 4.1.1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农村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34
  • 4.1.2 加强引导,正确把握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34-35
  • 4.1.3 区别对待,认真做好农村中对抗型非正式组织的转化35-36
  • 4.1.4 注重沟通,有效发挥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作用36-37
  • 4.1.5 协调发展,全力注重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和谐一致37-38
  • 4.2 非正式组织在我国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作用充分发挥的机制38-41
  • 4.2.1 建立农村非正式组织的认同机制38
  • 4.2.2 构筑农村非正式组织的融入机制38-39
  • 4.2.3 加强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机制39
  • 4.2.4 完善农村非正式组织的沟通机制39
  • 4.2.5 构建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协调机制39-41
  • 第五章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宵;;评析“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2 米多;孙照峰;;非正式组织与行政组织文化相融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3 凌学武;;现代性语境下的非正式组织作用分析[J];前沿;2006年10期

4 王燕;;论我国政府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治理[J];经济视角(下);2010年05期

5 田培良;;非正式组织与组织机构改革[J];政治学研究;1985年03期

6 康贵民;充分发挥农村非正式组织在农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08期

7 刘晓莹;;非正式组织与知识型员工的发展[J];领导科学;2007年24期

8 陈仓;;圈子是个套[J];领导文萃;2005年12期

9 栗誉丹;李颖婷;;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10 王卫东;;公安院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勇;;科学管理“非正式组织” 建设和谐海关[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2 杨平;;略论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几个问题[A];2002年度医院管理学第二届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肖泽民;;应关注企业的“民间非正式文化”[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蔡蓉蓉;;饭店非正式组织的危害性及其管理[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翠莲;;代际转换与需要满足:非正式组织对管理新生代农民工的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贾颖玲;张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检察工作中的应用[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郑江淮;;对《企业集群环境下的专利保护》一文的评审意见[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8 熊胜绪;黄昊宇;;硅谷的创新机制分析[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俊梅;;发展村民自助组织 构建和谐新农村[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宝明;;法治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战略选择[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 张坤锋;有效管理企业中非正式组织[N];机电商报;2008年

2 张坤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N];机电商报;2008年

3 赵江安;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N];首都建设报;2007年

4 高巍 吕晓辉;国企非正式组织的治理[N];首都建设报;2007年

5 梁育华;“非正式”:学校管理概念的另一扇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6 邹真俊;团队建设中的危险信号[N];市场报;2003年

7 ;团队建设:让1+1>2[N];中国黄金报;2005年

8 庞亚辉(作者系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市场团队“集体叛逃”瓦解法[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陈洪清;营销团队中的危险信号[N];中国保险报;2004年

10 朱小兵;怎样对付“偷菜”?[N];计算机世界;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海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汪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章德宾;企业组织行为演化的定性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何淳宽;中国大学学术性准正式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邵仲岩;基于权力—权利系统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孙玉麟;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管理系统内耗分析及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黄晓晔;私营企业用人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于柏青;公共组织冲突演进机理与管理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艳辉;非正式组织在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的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2 代鑫;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安宁;论高校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D];苏州大学;2010年

4 许婧;酒店企业非正式组织功能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郭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秀芝;高密市政府中非正式组织的治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任科宇;非正式组织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智;R公司空降总经理与企业非正式组织冲突案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志英;民营企业非正式组织治理路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朱明霞;柔性管理在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应用[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0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90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