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农村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间信仰重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北地区农村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间信仰重建研究
【摘要】:民间信仰是在广大群众中长期存在的信仰形态。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民间信仰,既与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形态密不可分,也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中国特色民俗形态。简要来说,民间信仰包含着“民间宗教信仰”和“民间世俗信仰”两方面的内容。民间信仰广泛存在于陕北地区农村,一方面民间信仰内含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在农村扮演着道德教化的角色,民间信仰还丰富着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强对外联系的一个平台。另外,民间信仰的消极影响也客观存在。农村社会各种封建迷信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扰乱,部分邪教渗透到农村民间信仰之中,导致部分群众迷信邪教。放任不管或者运用行政力量治理民间信仰,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这就使重建民间信仰显得必要而棘手。陕北地区民间信仰重建必须立足于陕北地区民间信仰现状的基础之上。农村社会变迁是民间信仰变化发展依托的母体。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地区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常态下,农村社会同样经历着新的变迁。总的来说,农村社会变迁包含经济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生态变迁四个维度。在农村社会变迁四个维度的影响驱动下,陕北地区民间信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向度,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向度、“宗教热”与“泛信仰”向度和庸俗化向度。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重建民间信仰: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更多农民群众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民间信仰重建提供经济基础和保障;第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民间信仰重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第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推动多元信仰健康发展;第五,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在弘扬与消解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兜底民间信仰重建。
【关键词】:陕北地区 农村 社会变迁 民间信仰 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8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2
- (一)选题意义8-9
- (二)研究综述9-11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11-12
- 一、民间信仰的内容12-14
- (一)民间宗教信仰13
- (二)民间世俗信仰13-14
- 二、农村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间信仰14-23
- (一)农村社会变迁的几个维度14-16
- 1.经济变迁14-15
- 2.政治变迁15
- 3.文化变迁15-16
- 4.生态变迁16
- (二)民间信仰发展的几个向度16-18
- 1.社会主义向度17
- 2.“宗教热”与“泛信仰”向度17-18
- 3.庸俗化向度18
- (三)陕北地区民间信仰的现状及主要特征18-23
- 1.陕北地区民间信仰的现状18-20
- 2.陕北地区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20-23
- 三、民间信仰的功能23-27
- (一)民间信仰的积极影响23-25
- 1.民间信仰内涵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体现中华文化正能量23
- 2.民间信仰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强对外联系的一个平台23-24
- 3.民间信仰扮演着农村社会道德教化的角色24-25
- 4.民间信仰丰富了农村的文娱活动25
- (二)民间信仰的消极影响25-27
- 1.农村社会各种封建迷信扰乱人的精神世界25-26
- 2.部分邪教渗透到农村民间信仰之中,导致部分群众迷信邪教26
- 3.放任不管或者运用行政力量来治理民间信仰发展,导致诸多不良后果26-27
- 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民间信仰重建27-34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更多农民群众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7-29
-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建民间信仰提供经济基础和保障29-30
- (三)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重建民间信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30
- (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推动多元信仰健康发展30-31
- (五)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在弘扬与消解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32
- (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兜底民间信仰重建32-34
- 结语34-35
- 注释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录38-41
- 致谢41-4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林渊;张小兵;雷楠;;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1期
2 梁严冰;;社会变革、技术创新与农业发展——以建国初期陕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梁严冰;;灾荒与近代社会变迁——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讨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曾志发;张浩;;陕北地区大学生抑郁现状调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李雄飞;陕北地区拜火遗俗的宗教意义[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1998年03期
6 秦燕;近代陕北地区人口特点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孙锡芳;;明代陕北地区驿站交通的发展及其对军事、经济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马晓梅;1937-1945年陕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与社会变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汪新栋;高敏;陈真;;近代陕北石油开发与社会变迁[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秦敏;张军红;;陕北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安麟;李登科;邓风东;张京红;戴进;;陕北地区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本底调查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曹红;马虎林;杨中明;张亮刚;张小龙;冉红军;杨静波;张一亥;;陕北恶性肿瘤发病率调研初探[A];西部地区肿瘤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保国;樊鹏;雷崇典;郭强;何军;;2002年秋季陕北地区一次锋面云系综合探测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地球气候和环境系统的探测与研究”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曹明明;雷敏;;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沈智慧;白喜庆;;晋陕蒙能源基地(陕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进展[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6 冯焕龙;陈晓键;;陕北地区乡村旅游思考——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武富礼;赵靖舟;;陕北地区中生界油气补偿成藏规律及其勘探意义[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秀;子北采油厂百里油区战雨灾保生产[N];延安日报;2010年
2 安立广 王飞;路成绿就[N];中国交通报;2012年
3 孙建民 陈建录;陕西:旱情不除 抗旱不止[N];中国水利报;2001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罗朝政;绿色长廊护陕北[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5 延安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 王宝莹;关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陕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探讨[N];证券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新民;大场面何以快速形成[N];中国石油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温格林;陕西上半年实际引进内资2713.44亿元[N];现代物流报;2014年
8 记者 张平阳 实习生 任娴颖;西安科研经费占全省8成多[N];西安日报;2010年
9 记者 程伟;我省移民搬迁鼓励楼房化安置[N];陕西日报;2013年
10 ;我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 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N];陕西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严冰;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悦菡;陕北地区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晶;陕北地区小城镇街、巷、院空间特色研究—“金延安”项目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聪;陕北地区农村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民间信仰重建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4 杨白洁;基于资源丰裕度重判的陕北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丁海平;陕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鹏飞;陕北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7 贾玉红;陕北地区降水频率分布参数计算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柳苗;陕北地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法制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
9 苗畅;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双掛鬲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申红宝;陕北地区明长城周边环境整治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9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9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