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低在何处——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ertility data from the sixth population Census of China,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two and more children has slightl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an in the pas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xtremely low fertility level shown by Liu Pu data is the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one child, in which the one-child fertility rate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living in rural areas has dropp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delayed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the proportion of unmarried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n rural are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ex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childbearing women, the progressive fertility rate of the six preps is actually comparable to the level in 2005. Therefor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and its influence, the low fertility level can not simply be attributed to the underreporting of fertility. In addition, Liu Pu data shows that the lifetime fertility level of Chinese women is close to 1.5, which basical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fertility polic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低生育率研究”(项目批准号:12JJD840005)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J];学海;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州;;北京市生育政策调整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2 赵秋成;;低生育条件下区域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发展效应——以大连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王丰;;全球化环境中的世界人口与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4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率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5 张翼;;近年来中国人口与就业热点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6 国迎欣;;略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制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7 张二力;;独生子女夫妇生育预测问题讨论[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周长洪;;换一种视角看我国人口数量与生育政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位秀平;吴瑞君;;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10 张冬敏;雍岚;;生育政策调整对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研究[J];西北人口;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江涛;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宁泽逵;中国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靳菊春;儒家文化在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3 马东顺;当代中国计划外生育行为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于群顺;长三角独生子女规模估计及其养老支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张亚云;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模式与生育意愿转变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维祥;超低生育率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李铮;生育意愿与行为“背离”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8 赵媛媛;金州新区生育“二胎”问题和政策微调调查报告[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盛伟;生育水平下降后果及生育政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0 籍海静;环首都经济圈外来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侯亚非;马小红;;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2 "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郑真真;;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于学军;中国人口生育问题研究[J];南方人口;2000年04期
4 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总和生育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5期
5 郭志刚;;近年生育率显著“回升”的由来——对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的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鑫;李通屏;魏立佳;;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2 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总和生育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5期
3 钟艺;;经济因素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年18期
4 贺琼;;湖南省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9期
5 徐绍雨;关于总和生育率指标的概念、性质与作用[J];人口与经济;1983年05期
6 查瑞传;必须正确理解和运用总和生育率指标[J];人口与经济;1983年05期
7 马瀛通;总和生育率初探[J];人口与经济;1984年05期
8 林富德;评总和生育率[J];人口研究;1984年06期
9 路磊;总和生育率与生育控制[J];人口研究;1989年06期
10 尹文耀,于秀嫒;论城市化与边际妇女总和生育率[J];人口学刊;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尹德挺;;广西农村6~19岁女孩家庭劳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2 居春光;;人口老龄化与寿险业的发展[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我国总和生育率宜为1.8[N];健康报;2011年
2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未来30年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岳训;2006~2015年越南需要1.32亿美元避孕产品[N];医药经济报;2008年
4 记者 姜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宜为1.8[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周晖;狼没来,,熊来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记者 邓飞;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7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孙涤;对手的评价(下)[N];南方周末;2009年
8 记者苗蓓;南通户籍总人口762.92万人 常住总人口728.18万人[N];南通日报;2011年
9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 孙涤;一线大都邑最能吸金[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羚;全面放开二孩的靴子何时掉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意;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肖利群;蒙特卡罗方法在总和生育率计算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2 任路江;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世界生育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唐德江;人口老龄化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车松虎;韩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唐应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评估[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82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8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