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预期和出生人口性别比

发布时间:2018-08-14 14:01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从经验上检验了新农保的实施对农村人口养老预期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农保的实施使农村中老年人预期依靠养老金养老的概率显著上升了7.8—9.9个百分点,预期依靠家庭养老的概率显著下降了3.9—4.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新农保的实施降低了农村人口对家庭养老的依赖。与上述结论一致,在县级层面上,我们发现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农村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China Health and Old-age tracking Survey (CHARLS) and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Rural Insurance on the rural population's pension expectations and the sex ratio of the birth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rural middle and old people who expected to rely on old-age pension increased by 7.8-9.9 percentage points, and that of family pension decreased by 3.9-4.9 percentage points. Overal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ral insurance reduced the rural population dependent on the family pension. In line with the above conclus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we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ural insurance policy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ex ratio of birth 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ZDB1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03282)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4JDGB047) 中央财经大学“青年英才”培育支持计划项目(QYP1609)的资助
【分类号】:F842.67;C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光荣;周广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2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3 张川川;John Giles;赵耀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J];经济学(季刊);2015年01期

4 蔡f ;;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5 ;China’s Urban and Rural Old Age Security System: Challenges and Options[J];China & World Economy;2006年01期

6 程令国;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7 陈华帅;曾毅;;“新农保”使谁受益:老人还是子女?[J];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利平;翁贞林;;“新农保”对农业经营代际传承的影响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5期

2 王翌秋;陈青霞;;养老金收入对农村家庭代际转移的影响[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年05期

3 艾慧;;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微观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5期

4 韩华为;高琴;徐月宾;;农村老年人口绝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物质剥夺视角下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7年05期

5 周云波;曹荣荣;;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7年05期

6 贾欢;石宏伟;;农民工就地市民化中完善“新农保”制度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27期

7 汪三贵;梁晓敏;;我国资产收益扶贫的实践与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09期

8 刘欢;;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下的老年人口居住安排——基于家庭代际支持视角的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09期

9 朱火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减贫效应评估——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09期

10 秦昌才;;新农保对中国农村家庭收入的促进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初;吴钟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财政投入分析[J];经济评论;2013年02期

2 薛惠元;;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3 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4 崔红志;;对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45期

5 白重恩;吴斌珍;金烨;;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6 钟涨宝;李飞;;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J];社会学研究;2012年03期

7 鲁欢;;新农保最低缴费档次“受宠”原因及对策分析——基于对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400户农户调查的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02期

8 白重恩;李宏彬;吴斌珍;;医疗保险与消费: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9 刘远风;;新农保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10 穆怀中;闫琳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树伟,朱登兴;山西省人口性别比地域分布规律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施中传,李权林;湖北部分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成因与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张枫;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南方人口;2003年04期

4 沈惠,赵传利,金小平;铜山县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措施[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余永英;青海省各民族人口性别比现状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6 李利;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专项治理工作[J];中国妇幼保健;2004年13期

7 ;关爱女孩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07期

8 宋建彬;河北省安国市抓“三头”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08期

9 张创杰;八措并举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09期

10 李彩依;浙江省磐安县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康国定;;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温卓文;;浅谈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彩依;;磐安县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分析与对策[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任焕;;绥德县农村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分析报告[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李家富;冯颜利;;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原因与对策研究[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6 卢萍;;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态平衡[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余定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需综合治理[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眉灵;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N];成都日报;2005年

2 通讯员 刘军 王强 记者 任诗芹;皖鄂豫赣协作治理人口性别比[N];安徽日报;2006年

3 杜小龙;力促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N];贵阳日报;2007年

4 葛云峰 焦晓宁;陕西规划“三步走”平衡人口性别比[N];健康报;2006年

5 赵金龙 苗金鑫;我市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集中治理[N];焦作日报;2007年

6 记者 钱兰邋通讯员 顾绣琴;出生人口性别比力争两年内恢复正常[N];泰州日报;2007年

7 黄还春;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N];温州日报;2007年

8 张蔚寰;我市与省内六市联手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说“不”[N];新乡日报;2007年

9 汤菊生 记者 吴剑;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社会机制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N];宜春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左亚军;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 “关爱女孩”刻不容缓[N];永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萍;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机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兰芳;非线性双性别人口发展模型创新暨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参数识别与评估(2000-2006)[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梅;安徽省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胡书芝;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与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翟燕;咸阳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敏;聊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钟微微;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特征及分因素贡献率[D];吉林大学;2016年

7 张则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分析与思考[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刘军;湖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侯建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唐荣宁;社会因素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83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83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