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从妻居——现代化、人口转变和现实需求的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first visit data of Chinese family dynamic follow-up survey in 201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ies from three angles: modernization, population change and the real needs of families. Consider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ies living from their wives is sti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from their husbands.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ety, the famil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needs of both couples not only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whether to live together, but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hoice from husband to wif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and demographic change, fundamental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the way Chinese families live. And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impact of children's needs on the way of living needs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留学基金委学号:201206010177)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杨恩艳;裴劲松;马光荣;;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01期
3 巫锡炜;郭志刚;;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基于“五普”数据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年02期
4 郭志刚;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02年01期
5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6 宋健;戚晶晶;;“啃老”:事实还是偏见——基于中国4城市青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年05期
7 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1期
8 曾毅,金沃泊,王正联;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立平;;19世纪收继问题研究——以安徽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赵锦;;“五四”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周安平;;解构婚姻的性别基础[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5 曾毅;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6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7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欧达伟;;费孝通的学者、作家和政治之旅[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毕红静;蒲新微;;关于吉林省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几点认识——基于养老意愿的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葛洲;韩蕾;;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初探[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2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3 朱静辉;;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以皖北薛村为个案的考察[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方雪;;新时代城市空巢问题的诱因及应对策略[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7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7年
5 林光纪;;渔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利益关系变化——中国十大魅力乡村连江县官坞村调查之二[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6 原新;;对低生育率水平与人口安全的思考[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雪晶;个体化与城市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D];复旦大学;2011年
7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金华;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彭亮;上海高龄独居老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鹂然;论“疾病”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平果;师生隐性冲突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新;城市福利保障性社区老年公寓室内环境无差别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徐丹丹;农村青年群体婚姻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要瑞丽;“以老养老”:一种家庭养老的过渡性模式[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孙亚楠;农村居民养老模式:“变”与“不变”[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董丽燕;我国农村高龄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王箫笛;原始人群的生产力、意识与家庭结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董咏雪;转型社会下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f ,孟昕,王美艳;中国老龄化趋势与养老保障改革:挑战与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4期
2 于东阳;;“傍老族”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于宁;;养老金水平与退休生活质量:“啃老”现象、影响与对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4 张秋玲;;我国社会的“啃老”现象评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2期
5 李永采;;论对偶婚从夫居形态及在家庭史上的地位[J];历史研究;1989年06期
6 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7 刘娟;;中国NEET族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J];青年探索;2006年03期
8 陈庆滨;;社会排斥视角下的“新失业群体”现象研究[J];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9 谭丹;;我国“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3期
10 郭志刚;时期生育水平指标的回顾与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江;西方人口转变的描述与解释[J];国外财经;2000年01期
2 张敏才,徐玲,施蓉芳;苏州人口转变的文化力动因——从文化视角看计生综合改革的方向[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3 夏怡然;当代台湾人口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2期
4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J];南方人口;2000年02期
5 穆光宗,陈卫;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J];开放时代;2001年01期
6 梁宏;中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人口学刊;2002年05期
7 李通屏;中国人口转变与未来市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田雪原;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人口转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年03期
9 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J];人口学刊;2000年05期
10 陈卫 ,杨春雁;我国人口转变的环境影响[J];人口与经济;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龚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3 吕昭河;余泳;陈瑛;;从传统理性到现代理性: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人口生育行为分析[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7 王树新;;北京市积极健康的老龄化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建立[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张德仓;孙莹;;浅析跨省域的农业人口联姻流动——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敏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妇女生育观念的深刻变化[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许加良;;中国人口决策的战略转变[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家庭变迁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2 记者 李婷;抓住人口转变机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N];中国人口报;2004年
3 记者 马海涛;抓住人口转变战略机遇期 迎接老龄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邹民生 乐嘉春;四次人口波峰拍打中国经济三大敏感部位[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穆光宗;人口红利及其开发利用[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 翟振武 武晓萍;中国人口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原正军;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N];中国财经报;2006年
8 湘兰;人口是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第一大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彭希哲;抓住难得机遇 善用“人口红利”[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史颖;人口红利是个宝 政策挖掘不可少[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6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7 通格(Bayaraa Naranlungalag);蒙古国人口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晴;人口老龄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9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艳蓉;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雷;经济增长视角下中国人口红利利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朱峰;台湾生育转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4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豆建春;制度安排与人口生产:短缺还是过剩[D];西北大学;2012年
6 张爱芳;新疆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7 任路江;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世界生育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德友;基于人口红利的广东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强;四川省人口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师吉;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福利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80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8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