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23:06
本文关键词: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外籍人口 城市融入 上海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
【摘要】:外籍人口的城市融入对城市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才国际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外籍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与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自贸区发展,上海正面临全球化力量重新布局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近年来上海外籍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外籍人口数量居全国首位。加速度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评价目前上海外籍人口的城市融入情况?哪些因素可以提升其在上海城市融入度?从而有利于上海留住和管理服务好优秀的国际人才。本研究对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提升外籍人口管理服务水平有着较高的实践价值。从理论视角来看,外籍人口城市融入正建构一种“嵌入”全球化资本流动、技术转移、人才迁移的重要融入模式,对传统经典的国际移民迁移理论和移民融合理论提出了崭新的视角。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现有的理论基础,为城市融入理论体系加以补充。本文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的《上海地方志》、《上海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等为宏观研究数据,并以2015年的专项问卷调查为微观研究数据。通过宏观数据,对外籍人口融入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征等整体把脉。通过微观数据,用结构方程模型(Mplus7.32)建构起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贝叶斯结构模型对观测变量和外生变量进行路径分析,探析其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再以深入访谈等方法对研究所得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补充说明和深入分析,力求使研究广博精深,层层深入。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主要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框架。第二章通过对理论梳理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理论模型的研究维度和要素,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从时间视角解析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的历史效应和内在机理,并进一步补充构建理论模型所需的维度和要素。第四章以理论模型为基础,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定量评价方法重新构建和验证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增加外生变量和先验分布,确立并验证最终的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第五章以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为依据,验证分析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及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居住时间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访谈资料、案例分析及宏观数据等补充说明和深入分析每个维度主要影响因素的现状问题,深刻揭示影响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的内在根源。第六章以空间视角分析国内外国际移民动态趋势格局,借鉴不同国家外籍人口城市融入经验及不同地区华裔城市融入的启示,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思考,进一步归纳概括提升,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通过严谨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将城市融入划分为六个维度后发现,外籍人口的测量指标体系与其他移民群体指标体系存在差异,其心理维度在心理需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全球化人才竞争体系国际移民对高品质生活和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而“对生活的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交往朋友类别”、“对中文了解程度”、“宗教活动”、“社会保障”成为核心测量模型六个维度中较重要的评价指标,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受教育程度对心理需求产生负向影响,对行为适应和社会建构起正向影响,说明人力资本有助于外籍人口构建社会网络及行为适应,但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居住时间对外籍人口经济整合存在正向影响,却并未对社会建构、文化认同和制度接纳也产生正向影响。以上结论侧面反映目前上海仍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高端移民的要求,而外籍人口随居住时间增长其经济整合也在提升,虽经济条件好,但城市融入依旧较难,外籍人口与本地人在社会、文化和制度上所形成的“天窗”难以打破,将长期存在。3.从“同化论”和“多元论”理论视角看,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并不属于前者而主要归属于“多元论”,但对多元论范畴有所深化,体现了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移民个人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协同共赢融入特征。本文研究新意主要是:1.传统的城市融入理论中“同化论”难以解释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其应属于“多元论”范畴。在“多元论”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球化与国际大都市发展中“人”与“城”和谐共进的国际移民城市融入新范式。2.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建立了外籍人口城市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以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以解决外籍人口异质性高的问题。3.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全面解析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并构建外籍人口城市融入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探讨上海外籍人口中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居住时间群体的城市融入、以及与本地人关系等主题。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维度设立具有针对性,模型构建和所得观点较契合来沪外籍人口特有的群体特征。
【关键词】:外籍人口 城市融入 上海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9
- 第一章 绪论19-34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9-24
- 1.1.1 研究背景19-21
- 1.1.2 问题缘起21-22
- 1.1.3 研究意义22-24
- 1.2 基本概念界定24-27
- 1.2.1 外籍人口24-25
- 1.2.2 城市融入25-27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27-34
- 1.3.1 研究目标27-28
- 1.3.2 研究方法28-29
- 1.3.3 研究内容29-32
- 1.3.4 研究思路和框架32-34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34-60
- 2.1 相关理论34-41
- 2.1.1 主导地位的城市融入理论:同化论和多元论34-36
- 2.1.2 确立维度的城市融入理论:多维类型化模型36-37
- 2.1.3 构建测量指标的主要理论:国际移民迁移理论37-41
- 2.2 国外相关研究41-53
- 2.2.1 宏观因素研究43-45
- 2.2.2 微观因素研究45-47
- 2.2.3 国外文献评述47-53
- 2.3 国内相关研究53-58
- 2.3.1 城市融入的构成要素研究53-54
- 2.3.2 城市融入程度的探究解析54-55
- 2.3.3 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55-56
- 2.3.4 国内文献评述56-58
- 2.4 本章研究小结58-60
- 第三章 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历史演变与现状特征60-80
- 3.1 过去:上海近代移民城市的历史演变60-71
- 3.1.1 解放前上海外籍人口迁移的历史嬗变61-66
- 3.1.2 解放前上海外籍人口融入的历史效应66-70
- 3.1.3 解放后上海外籍人口的时代变迁70-71
- 3.2 现在:外籍人口的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71-79
- 3.2.1 外籍人口的数量变化71-72
- 3.2.2 外籍人口的国籍分布72
- 3.2.3 外籍人口受教育程度72-74
- 3.2.4 外籍人口群体性别和年龄结构特征74
- 3.2.5 外籍人口的来上海原因和居住时间74-76
- 3.2.6 外籍人口空间集聚与分布76-79
- 3.3 本章研究小结79-80
- 第四章 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评价指标与体系建构80-105
- 4.1 理论模型建构81-82
- 4.1.1 理论模型81-82
- 4.2 指标建构和数据采集82-85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82-83
- 4.2.2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83-84
- 4.2.3 指标体系基本内容84
- 4.2.4 数据来源调查过程84-85
- 4.3 变量的测量处理与测量模型的分析讨论85-99
- 4.3.1 指标体系的描述性统计86-87
- 4.3.2 观测变量的处理和检验87-90
- 4.3.3 测量模型基本运行结果90-91
- 4.3.4 测量模型结果分析验证91-96
- 4.3.5 竞争性模型选择及结果讨论96-99
- 4.4 标准结构模型修正及BSEM模型的确立99-103
- 4.4.1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100
- 4.4.2 修正后标准结构模型100-101
- 4.4.3 模型拟合与参数收敛101-103
- 4.4.4 模型诠释103
- 4.5 本章研究小结103-105
- 第五章 上海外籍人口城市融入主要影响因素分析105-147
- 5.1 理论模型框架105-109
- 5.1.1 总体框架105-106
- 5.1.2 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106-108
- 5.1.3 城市融入的贝叶斯结构模型(BSEM)108-109
- 5.2 贝叶斯结构模型结果分析109-118
- 5.2.1 城市融入测量评价实证结果与分析109-115
- 5.2.2 加外生变量效应的实证结果与分析115-118
- 5.3 城市融入主要影响因素探究118-145
- 5.3.1 城市融入的主要经济影响因素118-121
- 5.3.2 城市融入的主要文化影响因素121-125
- 5.3.3 城市融入的主要制度影响因素125-127
- 5.3.4 城市融入的主要社会影响因素127-130
- 5.3.5 城市融入的主要心理影响因素130-136
- 5.3.6 城市融入的主要行为影响因素136-141
- 5.3.7 本地居民接纳程度的影响因素141-145
- 5.4 本章研究小结145-147
- 第六章 外籍人口城市融入国内外经验、启示与对策147-179
- 6.1 国际:全球化下国际移民动态趋势与格局147-156
- 6.1.1 全球化下国际移民趋势147-149
- 6.1.2 亚洲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增长亮点149-150
- 6.1.3 在全球城市网络格局中地位及差距150-156
- 6.2 经验借鉴156-163
- 6.2.1 不同国家的城市融入情况156-159
- 6.2.2 不同地区的华裔融入情况159-163
- 6.3 国内:“北上广”国际移民状况及城市融入经验163-173
- 6.3.1 外籍人口位居全国之首、北京次之164-165
- 6.3.2 各省市力争外国留学生和海外人才165-168
- 6.3.3 亚洲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168-169
- 6.3.4 外籍人口来华目的各省市差异较大169-170
- 6.3.5 不同国籍外籍人口居住地选择存在差异170-171
- 6.3.6 “北上广”城市融入的经验与做法171-173
- 6.4 对策与建议173-178
- 6.4.1 抓住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机遇,引进外籍人力资源173-174
- 6.4.2 完善上海自贸区建设,打造外资企业管理新模式174-175
- 6.4.3 加强国际化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外籍人口生活便捷度175-176
- 6.4.4 加强文化宣传,增进外籍人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176-177
- 6.4.5 创造中外交友平台,完善互动交流机制177
- 6.4.6 完善政府对外籍人口的管理制度177-178
- 6.5 本章研究小结178-179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179-185
- 7.1 主要结论179-180
- 7.2 理论思考180-182
- 7.3 研究创新182-183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183-185
- 参考文献185-192
- 附录192-201
- 附录一:调查问卷(外籍人口问卷)192-196
- 附录二:调查问卷(本地居民问卷)196-198
- 附录三:访谈提纲(外籍人口问卷)198-199
- 附录四:访谈提纲(本地居民问卷)199-200
- 附录五:访谈对象编码200-201
- 后记201-202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02
本文编号:755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7559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