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人口红利与生育政策调整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人口红利与生育政策调整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总和生育率 个人收入 婚姻结构 社会保障 “二孩”生育政策
【摘要】: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总和生育率是分析人口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可以准确反应中国人口增长的变化。但对于中国总和生育率的测算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结果,这令人对该指标的准确与否产生质疑,所以重新估算中国总和生育率的准确数值至关重要。总和生育率改变会影响人口结构,并通过人口结构对中国人口红利产生影响。所以分析影响总和生育率变动的因素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另外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生育政策调整,生育政策的改变也会影响现实中的总和生育率。因此本文沿着以下思路安排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首先,构建了更能准确估算中国总和生育率的r模型,并计算了近年来总和生育率的具体数值;其次,以生命周期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并进行扩展,分析了总和生育率变动对人口红利的影响;再次,以世代交叠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并进行扩展,分析了婚姻结构、社会保障和总和生育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后,分析了由于生育率政策变化能够使得中国总和生育率恢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由上述研究思路,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全文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梳理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并提出现有文献的不足。第三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介绍了本文主要概念和后续实证分析的理论分析。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全文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部分,分别就中国总和生育率数值估算、总和生育率变动对人口红利的影响、总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和生育政策改变对总和生育率的调整,分别做了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第八章为全文的总结和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由于总和生育率是无法得到与实际一致的指标变量,并且该指标数值的准确与否对后续实证研究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当前估算总和生育率的方法较多,本文经过全面分析,选择稳定人口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估算总和生育率的r模型,r模型估算的总和生育率最为贴近现实,并且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介绍了r模型估算总和生育率的实际方法,得到2004—2013年总和生育率介于1.648到1.671之间。并且得到了1961—2013年完整时间序列的总和生育率数值,介于1.510至6.161之间。(2)在分析总和生育率变动对中国人口红利影响的实证结果中发现,首先,总和生育率降低能够促进人口红利的提高,中国、美国以及菲律宾的数据都得到了相应的实证分析检验。中国各省的空间计量检验也证明了该观点。其次,以中国总和生育率是否大于2的某年作为分界点,引入时间变量作为虚拟变量后得到总和生育率与人口红利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58和-0.005。这说明在较高的生育水平条件下,总和生育率快速降低特别有利于人口红利大幅增加。再次,日本总和生育率与人口红利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总和生育率较低时,继续降低总和生育率反而使得人口红利出现下降。这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要警醒由于总和生育率过低导致人口红利降低。最后,通过对中国总和生育率平方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当前总和生育率并未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到达拐点,这说明中国仍存在可以利用总和生育率降低来提高人口红利的可能性,但这种方法带来的人口红利非常小,并且使用这种方法改变人口红利需要非常谨慎。(3)在分析总和生育率、社会保障和婚姻结构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时,主要以婚姻结构为门槛变量,对这三者进行了门槛实证分析。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社会保障收入增加时,个人受到收入的替代效应影响较大,这时个人收入的增加将使得生育子女的抚养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因此降低了家庭的生育意愿,由此使得总和生育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子女是家庭的选择,如果能够使得组成家庭的可能不断提高,这时婚姻结构提高能够促进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上升。为进一步检验上述三者之间关系的准确性,本文还选取与中国变量相同的东盟国家数据,实证分析了这些指标变量对东盟国家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并得到了与中国类似的结论。(4)生育政策的变化会对总和生育率产生较大影响,在“二孩”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实施以后是否会对总和生育率产生积极意义值得关注,本文选择了一系列变量并采用队列模型,估算2016—2020年由于生育政策变化对总和生育率影响时。并根据生育意愿因素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总和生育率方案。一种方案是理想状态下的总和生育率变动,另一种方案是有条件分布的总和生育率变动。在假定2015年总和生育率为1.5时,第一种方案能使得2016—2020年间总和生育率变化区间为2.14至2.18,而第二套方案能使得2016—2020年间总和生育率变化区间为1.53至1.73,在考虑到实际生育成本条件下本文认为第二套方案更合理。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 个人收入 婚姻结构 社会保障 “二孩”生育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27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4-22
- 1.1.1 选题背景14-20
- 1.1.2 研究意义20-22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4
- 1.2.1 研究思路22-23
- 1.2.2 研究方法23-24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24-25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25-27
- 1.4.1 建立了测算中国总和生育率模型25
- 1.4.2 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中国总和生育率对人口红利的影响25-26
- 1.4.3 预测了“二孩”全面放开政策的政策效果26
- 1.4.4 本文的不足26-27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27-41
- 2.1 国外文献综述27-33
- 2.1.1 关于总和生育率计算方法27-29
- 2.1.2 总和生育率与人口红利29-31
- 2.1.3 社会保障、婚姻结构与总和生育率31-33
- 2.2 国内文献综述33-40
- 2.2.1 关于总和生育率计算方法33-34
- 2.2.2 总和生育率与人口红利34-35
- 2.2.3 社会保障、婚姻结构与总和生育率35-37
- 2.2.4 生育政策变化与总和生育率37-40
- 2.3 本章小结40-41
-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41-54
- 3.1 相关概念41-42
- 3.1.1 总和生育率41
- 3.1.2 人口红利41-42
- 3.1.3 婚姻结构42
- 3.2 理论基础42-53
- 3.2.1 总和生育率对人口红利影响的理论分析: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扩展42-47
- 3.2.2 影响总和生育率因素的理论分析:基于OLG模型的扩展47-51
- 3.2.3 人口出生模型51-53
- 3.3 本章小结53-54
- 第4章 总和生育率模型构建及测算分析54-63
- 4.1 模型构建54-56
- 4.1.1 稳定人口模型54-55
- 4.1.2 稳定人口模型扩展的r模型55-56
- 4.2 变量选择及处理56-57
- 4.2.1 变量选择56
- 4.2.2 变量处理56-57
- 4.3 总和生育率测算分析57-61
- 4.4 本章小结61-63
- 第5章 总和生育率变动对人口红利影响实证分析63-93
- 5.1 模型构建63-65
- 5.1.1 虚拟变量模型构建63-64
- 5.1.2 空间面板模型构建64-65
- 5.2 变量介绍65-73
- 5.3 实证结果分析73-91
- 5.3.1 总和生育率变化对人口红利影响73-76
- 5.3.2 分省总和生育率变化对人口红利影响76-88
- 5.3.3 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检验88-91
- 5.4 本章小结91-93
- 第6章 总和生育率变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93-104
- 6.1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93-96
- 6.1.1 模型构建93-95
- 6.1.2 变量选择95-96
- 6.2 实证结果分析96-103
- 6.2.1 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动的门槛实证分析96-100
- 6.2.2 进一步检验: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检验100-103
- 6.3 本章小结103-104
- 第7章 生育政策调整下总和生育率预测分析104-123
- 7.1 生育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必要性104-107
- 7.1.1 生育政策调整的原因104-105
- 7.1.2 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105-107
- 7.2 生育政策调整下总和生育率预测方法107-111
- 7.2.1 基础数据107-109
- 7.2.2 “二孩”全面放开政策中潜在受益者人数的计算109
- 7.2.3 新增出生人口估算方法109-110
- 7.2.4 新增总和生育率的测算方法110
- 7.2.5 预测未来人口模型110-111
- 7.3 生育政策调整下总和生育率预测结果111-121
- 7.4 本章小结121-123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23-132
- 8.1 主要结论123-129
- 8.2 政策建议129-132
- 参考文献132-141
- 致谢141-14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欧洲北美国家的总和生育率[J];人口与经济;1986年05期
2 路磊;论总和生育率的一个特性[J];人口研究;1992年04期
3 王金营,何云艳,王志成,段成荣;中国省级200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评估[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4 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4期
5 杨鑫;李通屏;魏立佳;;总和生育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6 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总和生育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5期
7 杨新平;;关于总和生育率的统计分析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9年05期
8 钟艺;;经济因素对总和生育率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年18期
9 贺琼;;湖南省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梅志强;张晓梅;;山西省1980~199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德挺;;广西农村6~19岁女孩家庭劳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我国总和生育率宜为1.8[N];健康报;2011年
2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未来30年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岳训;2006~2015年越南需要1.32亿美元避孕产品[N];医药经济报;2008年
4 记者 姜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宜为1.8[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周晖;狼没来,熊来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6 记者 邓飞;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7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 孙涤;对手的评价(下)[N];南方周末;2009年
8 记者苗蓓;南通户籍总人口762.92万人 常住总人口728.18万人[N];南通日报;2011年
9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 孙涤;一线大都邑最能吸金[N];上海证券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羚;全面放开二孩的靴子何时掉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浩名;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人口红利与生育政策调整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康意;社会养老保险支出水平与总和生育率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利群;蒙特卡罗方法在总和生育率计算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2 郝晓倩;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水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任路江;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世界生育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4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7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