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疆人口治理价值取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边疆人口治理价值取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边疆人口治理 价值取向 族际主义 区域主义 综合发展
【摘要】:边疆人口治理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人口治理的目的是以国家为治理主体,通过国家的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等方式解决边疆人口问题,从而实现国家对边疆的有效治理。边疆人口治理不仅影响着边疆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总体的未来发展、国家对外合作与交流以及国家安全。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关于边疆治理的研究都是从国家层面来进行建构,还没有以具体的问题为对象入手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边疆的人口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边疆人口治理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在梳理边疆人口治理实践中所采取过的治理取向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对边疆人口治理未来的治理取向进行预测研究,以丰富边疆治理的综合理论。本文对边疆人口治理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在时间线索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的边疆人口治理都以单一的价值取向为主,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国家采取了族际主义的治理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解决了大部分的边疆人口问题,实现了边疆的安定;以及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计划的实施,族际主义的治理取向不再能满足国家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需求,加上特殊的时代背景,国家以国家组织和动员人口大迁移的方式来进行边疆人口治理,即“平衡主义”的取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边疆的开发和安全,却也埋下了许多隐患;第二阶段我国的边疆人口治理以复合的价值取向为特征,即随着边疆治理的区域化,边疆人口治理逐渐由特定的对象扩大为综合的边疆人口问题,实现了边疆人口治理服务于边疆治理的综合系统,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的趋势。通过对我国边疆人口治理价值取向的变迁历史和现今世界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不论是单一的族际主义还是单一的区域主义的治理取向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边疆人口治理的价值取向需要综合发展的治理取向,并对实现综合发展的治理取向的前提条件、目标与现实挑战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边疆人口治理 价值取向 族际主义 区域主义 综合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3;C924.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言8-18
- (一) 立论依据8-11
- 1、选题背景8-10
- 2、研究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国内研究综述11-14
- 2、国外研究综述14-16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1、研究思路16-17
- 2、研究方法17-18
- 一、边疆治理与边疆人口治理18-21
- (一) 边疆治理18
- (二) 边疆人口治理18-19
- (三) 边疆人口治理的价值取向19-21
- 二、单一取向的边疆人口治理实践21-30
- (一) 族际主义的治理取向21-25
- 1、族际主义取向的历史基奠21-22
- 2、民族识别22-23
- 3、民族区域自治23-25
- (二) “平衡主义”的治理取向25-30
- 1、城市经济剩余与人口迁移25-27
- 2、人口改造、下放与边疆开发27-28
- 3、“平衡主义”取向的失败28-30
- 三、复合取向的边疆人口治理优化30-36
- (一) 边疆人口问题转型30-33
- 1、经济增长与边疆人口结构30-31
- 2、全球化与边疆人口流动31-32
- 3、民族政策与边疆人口治理32-33
- (二) 区域主义治理取向33-35
-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与区域主义治理相结合35-36
- 四、综合发展的边疆人口治理趋势36-44
- (一) 综合发展治理取向的实现前提36-38
- 1、边疆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协调36-37
- 2、边疆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协调37-38
- 3、边疆社会对外联络的协调38
- (二) 综合发展治理取向的目标38-41
- 1、以边疆人口治理发展边疆社会38-39
- 2、以边疆人口治理巩固国家安全39-40
- 3、实现区域协作治理40-41
- (三) 综合发展治理取向的现实挑战41-44
- 1、边疆地区地方政策“因地制宜”的困境41
- 2、边疆地区城市与农村“二元”化治理的需求41-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化综合改革 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两个统筹”——“十一五”贵州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启示[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年05期
2 孔爱玲;实现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3 洪涟;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学习月刊;2004年03期
4 戴学章,吴凌翊;创造大连良好的人口环境[J];大连干部学刊;2005年06期
5 王如怡;;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口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个案[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6 李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Z3期
7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2期
8 刘墨非;;不得不说的人口话题[J];北京观察;2010年11期
9 钟雯君;;70亿人口困惑,世界如何应对[J];社会与公益;2011年12期
10 沈新国;;创新举措 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迈上新台阶[J];当代贵州;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张晓雯;;人口,,和谐四川链上的重要一环[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洪涛;赵恒波;郭亚军;;沈阳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以创先争优促进“人口均衡型社会”建设[A];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C];2012年
6 郭斌;;近十年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分布地域差异及格局演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如怡;;构建和谐社会人口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个案[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相利;庄海燕;;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的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分析[A];黑龙江省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9 ;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 创建省级特色社团[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10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小平 江苏省无锡市市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N];中国人口报;2010年
2 仲崇山;人口计生委督评组检查江苏工作[N];新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洋;全面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N];中国人口报;2011年
4 ;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N];阳泉日报;2012年
5 ;深刻认识人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N];中国人口报;2013年
6 韩俊;强化人口安全意识 科学制定人口规划[N];中国人口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杨利春;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8 ;为人口计生事业注入勃勃生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9 郑晓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口健康与发展中心;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定位的重要依据[N];中国人口报;2007年
10 ;迈向新里程 谱写新篇章[N];中国人口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杨大森;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惠钰;济南市人口空间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2 徐玲;新形势下县级人口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朴晟爱;韩国的低生育率与生育政策的转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4 段晓颖;我国边疆人口治理价值取向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李一;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7 林凡元;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990- )[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宇;当代中国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新形势、新特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9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7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