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
本文选题:宗族文化景观 切入点:祠堂 出处:《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摘要】:明以来佛山逐渐形成八图土著宗族文化景观和侨寓宗族文化景观并存的格局,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产生影响。通过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祠堂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祠堂景观为视角,解读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及其所意涵的社会文化空间意义。结果表明:①宋元时期祠堂主要集中在佛山南部大塘涌沿岸,反映出宋代涌入佛山的移民早期多定居在南部;②明代佛山镇祠堂数量急增,表现出聚落空间由南部向中部扩展的趋势,祠堂景观基本形成了以南部的锦澜、东头、栅下铺和中部的祖庙、黄伞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③清以后祠堂景观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大变化,但八图土著宗族内部产生的裂变促使土著祠堂景观发生空间扩散。土著祠堂与侨寓祠堂景观空间上既互补又相互混杂,说明随着侨寓的大量进入,土著传统血缘空间被打破,地缘、业缘等因素增强,这正适应了佛山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
[Abstract]:Since the Ming Dynasty, Foshan gradually formed the pattern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native cla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landscape. Through extracting the basic spatial data of historical period and cultural landscape geography information such as ancestral temple from ancient map and literature, the GIS database of Foshan history is established. Map reproduction,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al landscape of Foshan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ng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space. Reflecting the early migration of immigrants to Fosha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number of ancestral halls in Foshan Tow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Ming Dynasty increased sharply, showing the trend of the expansion of settlement space from the south to the middle. The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basically formed the Jin Lan in the south and the east in the east. The space pattern of the lower gate shop and the central ancestral temple, with Huang umbrella shop as the center, has not changed greatly since the Qing Dynasty, the overall space pattern of the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has not changed greatly. However, the fission within the indigenous clan of the Batu led to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the aboriginal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of the aboriginal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ancestral temple was not only complementary but also intermingled with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with the mass entr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residence,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al blood space was broken. Geographical, industry and other factors increased,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Foshan.
【作者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B31001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7、40601033)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05ZD79000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7-0889)
【分类号】:K928.6;P2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井上彻;魏校的捣毁淫祠令研究——广东民间信仰与儒教[J];史林;2003年02期
2 关传友;论明清时期宗谱家法中植树护林的行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4期
3 赵英丽;韩光辉;;楠溪江流域宗族与学术高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居住区宗族聚居的地域差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2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3 李霞;女性主义人类学与汉人亲属制度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5期
4 冼剑民,王丽娃;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的环境保护[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霞;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妇女——海外人类学之汉族妇女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杨廷锋;;黔东南州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刁统菊;杨洲;;多姓聚居与联姻关系——华北村落的另一种形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陈为雷;论家庭关系变动中的农村老年赡养问题[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健,徐怡芳;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粤中民居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刚;;旅游信息管理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薇;张晓燕;;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度研究——基于对殷墟申遗成功后免费开放形成“旅游热”的思考[A];旅游学研究(第二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钟国发;;关于香港道教历史传统的几个问题[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卞利;;作为村规民约的明清徽州族规家法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于少海;经济与社会:明清赣南社会经济的动态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实;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石峰;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李小标;身份与财产[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作莲;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杨超;草坪潜经村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4 莫书有;传统与转型:村落宗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炯;湘东泉村宗族的社会结构与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隋丕宁;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瞿州莲;民族地区残存宗族组织对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娟;意义之网[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米莉;村落视野中的国家权力与地方传统[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卓进;地域儒学与书院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晓峰;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何郑莹,徐建刚,裘行洁;GIS辅助对长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王均,陈向东;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建设与GIS应用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3期
4 朱庆;卢丹丹;张叶廷;;GIS三维可视化在数字文化遗产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6年01期
5 邓运员;代侦勇;刘沛林;;基于GIS的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6 阮仪三,张艳华;上海城市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7 罗平,杜清运,何素芳,黄耀丽;基于关系数据库的CA模型扩展和时空模拟实验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8 李安波,毕硕本,裴安平,闾国年;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建设[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9 杨林,闾国年,毕硕本,裴安平,盛业华,陈济民,孙懿青;基于GIS数据库的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10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平;郑秀明;;赵公祠游记[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
2 ;北塘区[J];太湖;2011年04期
3 胡平;黄宏霞;;礼制文化对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以利川市、咸丰县为例[J];绿色科技;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岭村[A];华南地区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广州)研讨会文集[C];2008年
2 严宽;;北京古“清漪园”语屑[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裴蕾;成都祠堂街 留在记忆里的诗情画意[N];西部时报;2011年
2 易禹琳 邹宗德;祠堂:乡土中国的美丽入口[N];湖南日报;2011年
3 ;浙江祠堂 别样风景[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孔坤林;自贡祠堂承载盐商家族的兴衰[N];自贡日报;2010年
5 张联辉;徽州古祠堂[N];黄山日报;2006年
6 记者 高晓军;杨家祠堂 杨土司的最后见证[N];雅安日报;2010年
7 李文忠;祠堂——古徽州的一道风景[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8 胡晓虹;修葺恢复百年古祠堂原貌[N];珠海特区报;2008年
9 章文志;古居老宅话“祠堂·牌坊”[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10 杨启献;五行相生的青窗祠[N];汕头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灵斌;广西富川县福溪古村的保护与发展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滨;河东店镇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7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5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