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燃料换代历史与森林分布变迁——以近两千年长江上游为时空背景

发布时间:2018-03-24 09:26

  本文选题:历史时期 切入点:长江上游 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2期


【摘要】:清代中叶以前长江上游在使用传统的生物质燃料时期燃料总体十分富足,唐宋元明时期个别煮盐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薪材匮乏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总体的生物质燃料的丰富充足状况。长江上游最早在汉代就开始发现火井,并在晋代利用天然气作为手工业燃料,但直到清代才逐渐在川东、川南部分地区盐业中广泛使用,而在生活中较多使用天然气等液化气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煤炭在中国也是早在汉代就开始,在长江上游的使用早在唐宋就出现,但很长时期内不论是在生产中或是在生活中都是煤炭与木材、木炭并用。近代以来,城市生活和生产煤炭使用范围扩大,但农村受多方面的制约,煤的使用程度并不十分普及,直到今天,农村生物质燃料仍为主体。由于人口压力、工业化过程中燃料换代不能实现,清中叶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是长江上游生物质燃料的危机时期,也是从生物质燃料向非生物质燃料转换的转折时期,其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达到顶峰。近十多年来,由于液化气、煤炭、沼气、电力等非生物质燃料大量使用,燃料换代加速,加上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实际生活人口减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烹熟可食用品增多,虽然生物质植物燃料在农村仍为主体燃料,但城市乡村的生物质燃料薪材采伐量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环境的压力减弱。
[Abstract]: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rich in fuel during the period of using traditional biomass fuel. During the Tang,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fuelwood in the developed regions of the individual salt cooking industry. Fire well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early a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natural gas was used as a handicraft fuel in the Jin Dynasty,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Qing Dynasty that the wells were gradually found in eastern Sichuan. Salt industry is widely used in some parts of southern Sichuan, and the use of liquefied gas such as natural gas in daily life has been more common since the 1980s. Coal has been used in China since the Han Dynasty, and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both in production and in daily life, coal and wood and charcoal were used together. Since modern times, the scope of urban life and coal production has expanded, but the use of coal in rural areas is restricted by many aspects, and the use of coal is not very popular. Up to now, the rural biomass fuel is still the main body.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fuel replacement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can not be realized. From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o the 1980s, it is the crisis period of biomass fuel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also a turning period from biomass fuel to non-biomass fuel, and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1960s and 1980s. In the last decade or so, non-biomass fuels such as liquefied gas, coal, biogas, electricity, and other non-biomass fuels have been used in large quantities. The acceleration of fuel generation, coupled with the reduction of the actual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th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cooked edible products, although biomass and plant fuels are still the main fuel in rural areas, However, the cutting capacity of biomass fuelwoo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pressure of for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weakened.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三峡大学三峡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历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对西部环境的影响:途径、方式和力度”阶段性成果(90302002)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鸿荣;;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J];农业考古;1985年02期

2 范例,刘德绍,陈万志;重庆市农村家庭能源可持续消费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龚胜生;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03期

4 龚胜生;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1期

5 杨煜达;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J];中国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博杰;许健民;吕开宇;;四川省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以芦山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2 邱国盛;百年北京史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蓝勇;;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J];地理研究;2010年07期

4 高寿仙;;明代北京燃料的使用与采供[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1期

5 朱建春;李荣华;张增强;王国晖;;陕西农村家庭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意愿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5期

6 李军;段伟;;移民与生态关系——以清代云南为案例[J];古今农业;2009年02期

7 马国君;张洁;;略论17-20世纪社会各阶层对自然环境变迁的省思及救治——以云贵高原现存的生态史料为分析依据[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袁轶峰;;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马国君;;近三十年来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研究综述——兼论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6期

10 杨永福;;论元明清时期滇川黔桂毗邻地区的移民[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妹尾达彦;李全福;;唐都长安城的人口数与城内人口分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于赓哲;;试论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3 刘锡涛;;浅谈唐人的用林活动[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杨永福;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2011年

3 柴国生;唐宋时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石超艺;明以来海河南系水环境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贺忠;唐王建《宫词》笺证[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1644-1937[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鸣骥;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利英;明代北直隶财政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梁明武;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任立鹏;唐代宫廷消费问题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3 陈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海涛;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及其对绿色GDP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向上;清代贵州地区森林分布变迁浅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肖本俊;清代乾嘉时期云南矿区的“山荒”与滇铜业的衰落[D];云南大学;2011年

7 王耀华;马克思资源环境理论与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玲;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徐艳;明清金沙江下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可蕴,贺亮;我国农村地区能源形势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6期

2 周琼;改土归流后的昭通屯垦[J];民族研究;2001年06期

3 刘德隅;云南森林历史变迁初探[J];农业考古;1995年03期

4 王效华,冯祯民;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消费水平与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05期

5 杨子生;滇东北山区水土流失灾毁耕地调查及其长远控制规划[J];山地学报;1999年S1期

6 常玲;清代云南的“放本收铜”政策[J];思想战线;1988年02期

7 王效华,王正宽,冯祯民;中国小康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特征[J];太阳能;2000年04期

8 彭雨新;清代前期云南铜矿业及其生产性质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9 杨子生,谢应齐;云南省水土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与区域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S1期

10 韦庆远 ,鲁素;清代前期矿业政策的演变(上)[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勇;;对中国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四点认识[J];历史研究;2010年01期

2 张郁;;写在新的历史时期[J];诗刊;1979年10期

3 王守春;历史时期我国沙漠变迁研究与历史地理学[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02期

4 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变迁[J];中国农史;1993年04期

5 张莉红;百年以来长江上游地区自然灾害述略[J];文史杂志;2001年06期

6 徐进;娗几出反映人民革命武堓斗r-的京剧[J];中国戏剧;1965年06期

7 解师曾;爷爷和军官的较量——谈《默默的小里河》的人物塑造[J];电影评介;1985年02期

8 ;简讯[J];领导科学;1992年02期

9 徐应佩 ,周溶泉;宋诗艺术特征管窥(续)[J];语文学刊;1982年02期

10 余孝恒;长江上游地区宗教现状与社会稳定[J];宗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黄志亮;;长江上游地区实施农村创新战略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3 张炜;;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管理的体制障碍与生态建设措施[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阙维民;;杭城古桥梁——历史时期杭城水利的晴雨表[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5 刘照光;吴宁;;对西部开发中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蒋有绪;肖文发;;长江上游生态建设现状与对策[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景爱;;关于地质时期沙漠化的讨论[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8 赵善伦;;山东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与天然植被的消逝[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朱淑芳;;长江上游开发中重庆经济发展模式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发平;何彤慧;;宁夏河东沙地历史时期水环境变化的现代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琴;专家将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出点子”[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杨希伟;长江上游旱中下游低水位,与三峡蓄水无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记者 程维;重庆“最计划”:“十二五”打造幸福感最强城市[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杨希伟;长江上游干旱和中下游低水位与三峡蓄水没有直接关系[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刘万平;“美丽重庆”实现产值近百亿元[N];中国商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继往开来 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N];重庆日报;2007年

7 袁卫;以创新型产权市场为金融市场增长极[N];重庆日报;2007年

8 重庆市文联副秘书长 杨矿;“一小时经济圈”的文化意义[N];重庆日报;2007年

9 石永红;遏废水直排长江,应赶快立“长江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执笔:王骏;基本实现“314”总体部署[N];重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礼建;长江上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冉瑞平;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刘志文;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李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5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西南大学;2011年

6 何彤慧;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范继辉;梯级水库群调度模拟及其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7年

10 李钢;历史时期中国蝗灾记录特征及其环境意义集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艳梅;《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历史概括[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高林强;区域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帆;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论略[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新文;历史时期山西忻州地区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刘丽英;河北省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与成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滕馗;历史时期人们对熊类的认识和利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钟春来;历史时期长江三峡主要农作物的嬗变与分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晏波;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琴琼;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马克·吐温与他的两部《历险记》[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7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57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