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图两种外部化方法的比较——以北京市为例
本文选题:认知地图 切入点:外部化方法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摘要】:目前,通过实验方法获得人们头脑中认知地图的两种主要方法是手绘草图法和多维标度法(MDS)。为了深入探讨认知地图两种外部化方法的异同,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要求抽样的被试同时完成MDS实验与手绘草图实验。对于两种不规则的认知地图,将它们的坐标系进行统一,并尽可能降低处理方法带来的变形。在此基础上,通过二维回归(BR)与误差椭圆的方法分别对两种外部化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全局与局部的比较,研究发现手绘草图的方法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地图;然而两个方法在变形的趋势上却大致相同。进而从MDS方法与手绘草图方法所研究的不同认知地图表达方式,到两个外部化方法自身的误差,做出分析与解释,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wo main methods of cognitive map in people's minds are hand-drawn sketch method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metho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methods of cognitive map externalization, Beijing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ubjec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both the MDS experiment and the hand-drawn sketch experiment. For the two kinds of irregular cognitive maps, the coordinate systems were unified, and the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processing method was reduced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global and local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wo externalization method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wo dimensional regression method (BRR) and the error ellipse method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hand-drawn sketch method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map. However, the trend of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s roughly the same. Then, from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map representation methods studied by MDS method and sketch drawing method, to the error of the two externalization methods, th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are mad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method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1134) 国家“863”计划(2007AA12Z216)资助项目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宏;李雪铭;;大连市城市空间意象初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2 罗佩4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阎小培;;高速增长下的适应性城市形态研究[J];城市问题;2006年04期
3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孙峰华,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5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6 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7 李雪铭;李建宏;;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08期
8 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分析评价[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9 马耀峰;不同学科概念地图研究的反思[J];地球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10 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上广;大城市社会极化的空间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6年
5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双玲;日本大都市圈的产业转移与地域演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秀敏;杭州城市景观网络化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雪莲;基于城市意象的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研究——以广州城市形象的优化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殷文杰;认知地图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庆伟;长春郊区游憩景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卢军霞;基于游客体验的古城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曹辉;建筑综合体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许玲;北京城市公园环境认知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邱玲;居住区室外环境景观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8 司马丹;杭州市形象构成因子及其与游客满意度、推荐度、回游度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张洁;基于空间认知的北京城市空间参考框架的LBS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胜恩;郑汴地区空间结构重组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古杰;陈忠暖;;中国在校大学生宏观认知地图的地域模式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凡;朱z,
本文编号:1657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5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