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交界地:地理枢纽与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以历史地理为视角
本文选题:闽浙赣交界地 + 畲民文化 ; 参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摘要】:因为政治、经济等动因,从元开始,特别是明代以后,畲民从"闽粤赣交界地"陆续迁往了"闽浙赣交界地"。在六个世纪的长时段(longue durUhe)里,"闽浙赣交界地"逐渐成了畲民的"大本营"。以历史地理的视角,回顾畲民的迁徙史,分析"畲"的谱系学,进而探讨清政府的畲民政策和畲汉之间的相对和谐的互动如何造就了畲民的诸多文化要素,可以认为,必须通过空间、时间和权力(power)的互动,才能更好地理解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Abstract]:Since the Yuan Dynasty, especially after the Ming Dynasty, she people moved from "the border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to "the border of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becaus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sons. In the long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the border of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gradually became the "base" of the she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she people, analyzes the genealogy of the she, and then discusses how the relative harmon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licies of the she peopl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she and Han dynasties has resulted in many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she people. On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pace, time and power can w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e ethnic community.
【作者单位】: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地理系;
【分类号】:K92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时远;重读斯大林民族(нация)定义——读书笔记之一: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理论来源[J];世界民族;2003年04期
2 俞良早;论创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3 彭华;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4 郭飞;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基本理论的若干思考[J];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5 汤夺先;试论孟子的民族思想[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8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雷红;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杰;建国后党的人才资源思想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牛余庆;政党政治视角下中国党政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王传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覃巍;农民收入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8 唐洲雁;毛泽东的美国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齐凌云;政党、工会与阶级基础[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迟爱萍;新中国第一年的中财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亮;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必然性[D];河南大学;2005年
2 尚金州;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麻海山;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法[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陈润莲;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叶继红;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彭凌;关于共同富裕的几个理论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慧;“走历史必由之路”[D];湘潭大学;2004年
9 陈根;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10 靳孔胜;中法建交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述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倪根金;陈志国;;略论清代广东乡村的乞丐及其管治——以碑刻资料为中心[J];清史研究;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785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8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