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川鄂边神兵神坛与地方聚落形态探析
本文选题:川鄂边 + 神兵 ; 参考:《史学集刊》2013年04期
【摘要】:学界对于基层社会的社会组织探讨成果显著,但对民国时期活跃于广大基层的民间宗教武装组织——神坛研究较少,并且对其与地方聚落的关系更是较少注意。本文以民国时期川鄂边神兵的神坛为案例,试图通过分析神坛如何影响川鄂边分散的聚落形态以及怎样跨越地域界限扩大其关系网络,深化对民国时期民间宗教组织与地方聚落整合关系的探讨,发掘民国基层社会多元的演变途径。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grass-roots society, but the folk religious armed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the grass-roots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less studied, and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local settlement. The form of scattered settlements in the Hubei Province and how to expand its relationship network across the regional boundaries, deepen the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local settlem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explore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the grass-roots social divers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民间宗教与地方聚落研究——以民国时期川鄂边神兵聚落为中心”(52WW12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901.4;K2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朱从兵;论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农民的认识[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罗雅丽;张常新;;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金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李春会;;论交通体系与市镇经济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马丹丹;;匪患冲击下的民间宗教重建——十一联保的启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朱静辉;;理念与现实的调和:宋代以降宗族重建思想的历史演进[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9 郑达;;试析19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业缘社团的发展[J];八桂侨刊;2010年02期
10 张文奎;许金顶;;香港归侨社团调查报告[J];八桂侨刊;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能;武廷海;林文棋;;农村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8 范长风;;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星团结构——关于西北跨族群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董明;;民间力量成长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对一个案例的经验阐释[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乡村金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欧小珍;边村经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胡静;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变革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6 余丞;旅游开发背景下环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和村镇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郭楠;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珂;社会学视域下呈贡大学城周边聚居变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吉芳;漳州北溪蒋氏宗族的人类学个案观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莉莉;;地、宅演变及聚落形态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蔡晴;姚峯;;临水而居与枕水而居——婺源与江南滨水历史聚落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J];农业考古;2009年04期
3 李红;;聚落的起源与演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4 ;被保护和被破坏的神坛[J];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年03期
5 鲁西奇;韩轲轲;;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4期
6 李雅丽,陈宗兴;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7 陈紫兰;传统聚落形态研究[J];南方建筑;1998年03期
8 王钰英;李国平;;故土方圆[J];江苏政协;1999年06期
9 胡平;黄宏霞;;礼制文化对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以利川市、咸丰县为例[J];绿色科技;2011年08期
10 王明德;;论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J];殷都学刊;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明建;聚落形态与玉器生产[D];山东大学;2012年
2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平;鄂西传统民居聚落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明;吴堡窑洞古城聚落形态的研究与保护[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3 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滨;河东店镇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5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7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