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关中地区都城迁移的资源环境驱动力分析
[Abstract]:Guanzhong region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region to guide and radia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western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levant conclusions of the analysis of sporopollen and soil profile,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ituation,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climate, water and soil,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1059-705 BC), the history of capital migration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Guanzhong region of China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tasks and challenges facing Guanzhong reg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Water, soil and heat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migr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capital migration in Guanzhong area lies in its "internal and diplomatic difficulties". (2)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zhong region,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gion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saving water, high efficiency and preventing pollu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现代城镇化的生态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KRM075) 陕西师范大学青年科技项目(201001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项目批准号:40535026)资助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德谦;试论我国古都变迁的地理轨迹及其规律[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2 王军,李捍无;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论生态环境与长安、洛阳的衰落[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3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4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5 袁国映,赵子允;楼兰古城的兴衰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J];干旱区地理;1997年03期
6 乔丽;杜继稳;江志红;吴林荣;姚迎庆;;陕西省生态农业干旱区划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9年01期
7 武永峰;王秀芬;李茂松;宋吉青;;气候驱动格局下中国陆地植被指数变化[J];干旱区地理;2009年02期
8 张智;林莉;梁培;杨侃;;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气候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9年04期
9 马蓓蓓;薛东前;延军平;;西部城市水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模式研究——以西安市mP灞生态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10 ;Study on Water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of People's Living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North of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治国;陈浒;李晓娜;王仙攀;;云贵高原石漠化与古气候演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2 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毛雁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张莹;;唐宋时期西部环境的变迁[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赵引娟,钟巍,薛积彬,彭晓莹;“Dark Ages”冷事件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6 陈峰;袁玉江;魏文寿;王丽丽;喻树龙;李杨;张瑞波;范子昂;;树轮记录的过去384a乌鲁木齐河源7月温度变化[J];冰川冻土;2011年01期
7 张大玉,任夏媛;关于城市规划与水资源问题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滕铭予;;古代气候事件与古代文化间关系的再思考——以全新世大暖期的赤峰地区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9 杨家威;;低碳经济中政府补贴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10 唐永红;宋文华;刘国强;;低碳经济的时代价值指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海霞;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敏;自然环境变迁与北魏的兴衰[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延军平;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10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器;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J];地理学报;1936年01期
2 龚道溢,史培军,何学兆;北半球春季植被NDVI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2年05期
3 朴世龙,方精云;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4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5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6 杨昕 ,王明星 ,黄耀;1901-1995年气候变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净吸收碳(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6期
7 李栋梁,谢金南,王文;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8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9 黄春长,庞奖励,陈宝群,周群英,毛龙江,李平华;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环境和水土资源退化及其社会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3年04期
10 王静爱;苏筠;商彦蕊;洪世奇;王志强;刘珍;;中国旱灾农业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评价(英文)[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霖林;罗晓艳;;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期房址简析[J];文博;2011年04期
2 段永升;;从“勾鞋弹烟锅”看关中的民俗文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李晨;;关中地区的“丁戊奇荒”及应对措施[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唐丽丽;;历史时期安徽境内方言分区[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张至军;;中国古代尚左尚右的历史及其原因[J];文教资料;2011年20期
6 王锋钧;;汉唐时期关中农业与京都长安[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7 照日格图;;历史的记忆 记忆的历史[J];乡音;2011年07期
8 秦瑾;;关中民间布贴艺术的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9 史雷;;明清渭南县集会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开元;;张耳来归[J];文史知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曹明明;;关中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对策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李晶;任志远;周自翔;;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阙维民;;杭城古桥梁——历史时期杭城水利的晴雨表[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5 朱士光;;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都城建设的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岳利萍;曹明明;郭立宏;;关中地区水资源价格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朱士光;;西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孝德;王西琴;林国富;;关中地区水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景爱;;关于地质时期沙漠化的讨论[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马波;;开发关中地区乡村旅游业的构想[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端中;酒泉古地名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N];酒泉日报;2008年
2 ;共同推进关中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改革[N];陕西日报;2009年
3 鲁强 记者 贾志敏 实习生 刘媛;第二十二届泛关中地区刑侦协作工作会议在延召开[N];延安日报;2007年
4 张劲光;努力实现我市在关中地区率先发展[N];咸阳日报;2007年
5 大年;新农村要新到骨子里[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庞文渊;去岁:宝鸡天更蓝了![N];宝鸡日报;2008年
7 记者 齐树华;满目新景靓西安[N];西安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杨t,
本文编号:2135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3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