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关中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发布时间:2018-10-11 18:27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关中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野外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结合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 揭示了关中早期城市分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区域城市数量、人口等级规模、职能分工诸方面说明当时该区城市群雏形已经形成。结论 ①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特殊的政治环境是区域城市得以发展的契机;②关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则不断地改变着本区域的环境特征。
[Abstract]:Aim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urban agglomeration in Guanzhong are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ference of relevant literature material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used to probe into the relevant theories in modern urban geography. The results reveal the general laws of urban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zho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bryonic form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Guanzhong area has been formed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regional cities,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grade and the division of functions. Conclusion (1) the superior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i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ity,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zhong urban agglomeratio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01009)
【分类号】:K9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国,赵荣;西北城市体系分形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国河;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刘泰洪;从瑷珲—腾冲线的形成看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04期

3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4 徐卫民;秦都雍城与晋都新田城的比较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杨新军,曹明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类型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6 李连璞,刘连兴,刘俊章;乌鲁木齐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李连璞;刘书忠;李维敬;;德州市城市化进程中的SWOT分析与路径选择[J];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志强;中国传统法的地域性论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李建伟,许鹏,刘兴昌;关中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06期

10 汪少华;从古代习俗看词义训释[J];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富成;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朱宏斌;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景书;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9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琼;东晋南朝灾害及其社会应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唐丽丽;历史时期安徽方言的分区及分布特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安峻可;清代西安的城市经济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袁怡;秦皇汉武时期有关“新秦”与“新秦中”研究的几个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姚娟;安徽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田瑞文;东汉文学文本中的洛阳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7 沈涛;先秦时期齐鲁体育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李颖;西安都市区界定及其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李连璞;绿洲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非,赵荣;近现代西北城市体系的空间发展及其影响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建新;;龙盘虎踞的江左名都——南京[J];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06期

2 单富粮;论十九世纪英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3 张南;周伊;;秦汉城市发展论[J];安徽史学;1989年04期

4 王力;吴殿廷;;图们江“金三角”国际性城市体系发展构想[J];人文地理;1993年02期

5 宋保平,潘秋玲,,王兴中;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突破性发展──评《中国的城市群》一书[J];人文地理;1994年03期

6 赵明;内蒙古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姚士谋;沪宁杭城市群区发展趋势探讨[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8 张潇月;郑州“四桥一路”抒怀[J];中州审计;1995年03期

9 廖跃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特点[J];世界历史;1997年05期

10 赵克志;山东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J];文史哲;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非;曾庆存;赵松年;;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群大气污染优化调控方案研究[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夏铸九;刘昭吟;;全球网络中的都会区域与城市:北台都会区域与台北市的个案[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林先扬;陈忠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特征及其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王士兰;张庆;吴德刚;;长江三角洲区域整合协调发展策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谭本基;;对南北钦防城市体系建设的思考[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6 高敬菊;;广西应加快桂南沿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7 ;“加快南北钦防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8 许顺才;;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域化进程和大北京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演进探析[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9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赵龙章;;新形势下威海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考[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鑫基;研讨城市群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记者 黄穗诚 通讯员 陈必暖;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N];广东建设报;2000年

3 李善同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未来20年我国城市化前景瞻望[N];光明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郭红强 李银雁 通讯员 江东洲;城市群托起新玉林[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5 记者 罗昌爱;广西用先进文化引导城乡群众[N];人民日报;2000年

6 本栏撰稿:周裕琼;为2010年世博会定个主题[N];文汇报;2000年

7 陈双双 顾新东;苏南率先崛起“城镇群”[N];新华日报;2000年

8 钱丽萍;长江三角洲地区协作联动发展战略[N];新华日报;2000年

9 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施永康;建设大泉州城市的思考[N];中国建设报;2000年

10 记者 王树森;建设城市就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中心[N];中国建设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运;城市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章志刚;现代物流与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4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崔大树;区域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刘德平;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张彤;论流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8 靳景玉;城市联盟的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慎刚;我国城镇化集约用地“三位一体”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升军;城市化理论与战略新思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尹亮;中国国际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分析[D];汕头大学;2002年

3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栋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5 黄旭平;城市群的经济学分析[D];湘潭大学;2002年

6 李连璞;绿洲城市群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林先扬;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薛华;我国小城市群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游细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徐鹏;关中城市群内部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64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64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