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机遇与任务
[Abstract]:The author expou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is facing a great deal of demand from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which includes the traditional field, the regional response to global chang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nd cities.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l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lements of space reorganization and other emerging area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develop the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base on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regional syst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s (cities).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model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2 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5期
3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庆忠;;人地关系和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种地理学的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灵杰;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发展机制[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3 苗长虹;组织活动、制度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农村工业为例[J];经济地理;1998年03期
4 陆大道;50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0年01期
5 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王平,刘慧平,潘耀忠;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3年04期
7 李成,王波;健康型人居环境及健康住宅[J];城市;2003年04期
8 陈媛媛;翟亮;;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多维动态可视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年03期
9 何建邦,李新通;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10 刘劲松,陈辉,高吉喜,王卫;区域生态系统的数据整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2 王平;刘慧平;潘耀忠;;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A];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4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5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烨;刘霄;刘海鹏;李天杰;;河北坝上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性状变化特征[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毛留喜;;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口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尹立成;沈正平;季刚;;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向——从地理学理论角度[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泉源;基于RS、GIS技术的海岸带环境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谢洪忠;滇中林柱状地质景观旅游价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扬;基于Web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PSE模式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丽;区域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安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2 袁新;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刘红丽;湖北省人口城市化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孙雁;天津海岸带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郭海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王振伟;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李春晖;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何格;西部大开发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9 李玲;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河湖环境与人类活动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10 杨建平;航运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及模型的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3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泉;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文地理学讨论会[J];地理学报;1981年03期
2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近今趋向[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3 李振泉 ,邬翊光;记全国第二次人文地理学讨论会[J];地理学报;1983年03期
4 李振泉 ,龚循礼;全国第二次人文地理学讨论会侧记[J];经济地理;1983年03期
5 郭来喜;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举行工作会议[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6 熊宁;我国近代(1840—1949年)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概况[J];地理研究;1984年02期
7 李润田;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8 郭来喜;中美人文地理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9 鲍觉民;;发刊词[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10 李旭旦;;开展人文地理研究的几点意见[J];人文地理;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素红;;GIS在人文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前景[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刘会远;;中国水利问题的人文地理学思考[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蕾蕾;;人文地理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框架:ASTAD框架探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张捷;;殷墟甲骨文的人文地理学价值拓展[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唐晓峰;李平;;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蕾蕾;;以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永春;;论人文地理学教育危机及其高等教育发展方向[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龚胜生;;5W: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框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孙峰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袁书琪;林芳;李爽;余美珠;;试论新世纪高校人文地理学发展大势[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林香顺记者戚海燕;高等地理教育名不副实[N];北京日报;2002年
2 ;领略地理科学的魅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安徽师范大学狠抓学科建设见成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曹连观 郭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N];光明日报;2002年
5 丁全利 潘云唐;地理学中看土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6 唐晓峰;思想者哈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科学与人文当代最重大课题之一[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王枝忠;地域文学研究的新突破[N];福建日报;2003年
9 谭永江;双肩挑起责任[N];科学时报;2003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刘兰 陈澄;着眼可持续发展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俊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崧;从劳动空间分工到大都市区空间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2006年
6 房艳刚;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殿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劳务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丽蔷;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文秀;长春市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桂环;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关英敏;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甘方明;明朝对海南岛的开发与经营[D];暨南大学;2001年
6 文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中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7 赵琪;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任晶;东北区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区位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焦连成;中日韩油气资源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65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6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