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东北人地关系历史变迁及其规律研究——以农业开发的历史考察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10-22 16:50
【摘要】:中国东北的农业开发,历经考古农业时期的起步、燕秦汉魏时期的发展、隋唐辽金时期的不断深入、蒙元明清时期的渐成规模以及近现代以来的日益成熟几个重要阶段。农业开发的不断深入,引发了东北人地关系的历史变迁,具体表现在人地关系空间分布上的极不平衡、时间序列上的参差不齐两大方面,逐渐呈现出人地作用方式日益单一、人地关系范式不断耦合的发展趋势。考察人地关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可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Northeast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beginning of archaeological agriculture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Yan, Qin, Han and Wei dynasties,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Sui, Tang, Liao and Jin dynasties,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he period of Mongolia,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maturing of several important stages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have been initiated,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extreme imbalanc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 and the uneven time series, which gradually show that the mode of man-land a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imp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ntinuous coupling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paradigm. The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detail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can provide experience or less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Northeast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
【分类号】:X24;K901;F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为,张平宇,宋玉祥;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鑫宏;;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2 徐涛;;抗战后期四川农村经济发展衰退原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3 徐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及其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4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徐洁;;吉林西部清末民初蒙边地区牧业经济发展论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郝庆合;殷毅;;京张铁路与天津近代物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赵文铎;;建国以来清代八旗土地制度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殷桂莲;;明朝“羁縻政策”与女真社会经济文化的嬗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7期

9 刘全顺;;简析日伪时期东北殖民地经济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10 刘全顺;;日伪经济统制下的东北民族工商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禹英兰;;试论20世纪10年代图们江流域中、朝、俄边境贸易[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梅雪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戴建兵;陈晓荣;;论中外合办银行的纸币发行[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4 马鸿谟;;近代中国城乡经济改组初探[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5 张景岳;;北洋政府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6 王方中;;1927~1937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7 潘洵;杨光彦;;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农村的社会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8 郑智鑫;;对侵华战争加速推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反思——从日本殖民经济统治看[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7年

9 李鑫;;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评析[A];中华民族的抗争与复兴——第一、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佩佩;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文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8 董迎轩;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沦陷区人民的思想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少筠;民国福建永佃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鹏;战争与环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敏;论战时体制下日本对东北战争资源的掠夺(194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苏俊华;民国时期安化黑茶业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5 胡卫星;近代江西新式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苗苗;对赣闽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再认识[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施道清;我国农地使用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小平;民国时期福建农村合作运动(1935-1949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欠;1927-1937年山东农村经济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J];清史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黎明;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2期

2 杨士军;“人地关系”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10期

3 王银峰;从土地资源看豫南丘陵山区人口关系与山区开发建设[J];河南科学;1988年04期

4 李培祥;试析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王爱民,刘加林,缪磊磊;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及其演进[J];人文地理;2000年02期

6 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7 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J];人文地理;1999年02期

8 陈国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9 郑度;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10 金文玲;人地关系的嬗变与生态环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景跃军;陈英姿;;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比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介冬梅;胡克;;东北地区沙尘暴粉尘气溶胶的成分组成与来源分析[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王喜全;杨婷;王自发;;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4 鲁少华;;人地关系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王德宣;;东北地区酸沉降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杨萍;陈景文;乔显亮;;东北地区人口、产业结构及交通与松针中多环芳烃的关系[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雷;杨波;;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浩良;;通江县森林生态的历史变迁[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的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周越;;贵州人地关系的历史朔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劲飞 本报记者  姚建平;风沙小了 生态好了[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王翰林;阿拉善右旗违法农业开发受处罚[N];科技日报;2004年

3 李斌 吴晶晶;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已到临界状态[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焦玉海;东北地区将建成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记者 徐凤莉;综合评价东北地区生态质量[N];中国气象报;2006年

6 钱正英 石玉林 沈国舫 周干峙 钱易;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东北[N];光明日报;2006年

7 钱正英;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N];科技日报;2006年

8 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水污染成东北地区最大环境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9 记者 李斌 吴晶晶;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已到临界状态[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记者 于平;东北振兴重视生态保护[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辉;基于城市化过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赵奎涛;明末清初以来大凌河流域人地关系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陈跃;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封玲;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杨萍;东北地区松针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与特征[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邱桂杰;区域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田崇国;中国α-六六六土壤残留分布特征及源汇解析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9 赵维良;城市生态位评价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郑喜淑;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娇;基于P-S-R模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马占云;东北湿地水热特征及生态气候识别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慧杰;建国以来东北地区耕地演化及其生态环境后效[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艳新;生态足迹方法在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祚江;东北地区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锋;基于水源地保护的人内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7 李婷婷;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地区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宇;生态文明:农村发展新理念[D];中南大学;2007年

9 姜黎;新疆天山北麓绿洲主要城市人地系统演进及优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武锁庆;人地协同进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287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87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