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基于与美国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和感知

发布时间:2019-03-29 15:56
【摘要】:扩招之后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受到质疑。这种质量下降的起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课程教学不规范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个人思考,以期认清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参照被世界各地当作楷模的美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长处,提出了作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建议:编制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以讨论课为主、引导学生读书、拓宽视野和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进而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差距,并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高素质人才。
[Abstract]:After the expansion,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questioned. The causes of this decline in quality may be multifaceted, but non-standard curriculum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personal thought to the human geography 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possible related problems, and refer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American 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del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drawing up a detailed curriculum syllabus, giving priority to discussion courses, guiding students to read books and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s and knowledge bases. On this basis, it is expected to establish a student-centered postgraduate teaching model, thu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南京师范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8105XLH0045) 南京师范大学“十五”重点建设课程《人文地理学》的后续研究成果
【分类号】:K901;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2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3 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傅伯杰,王民,刘宝元,王仰麟;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大明,查良松;新《地理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学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贺长元;人类教育方法三次大革命(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李成智;大学理念的演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4 徐辉,季诚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5 刘宝存;大学的创新与保守——哈佛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刘振天;大学社会批判精神的源泉及当代境遇[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7 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8 施晓光;;大学:三种意义上的释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9 许毓成;试析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体育院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王志刚,王昌民;办学思想在高校形成办学特色中的关键作用——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关仲和;马丁;;浅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和而不同”[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倪绍祥;;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向清成;;高师地理专业人文地理课程设置的探讨[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做人·明事·养性——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持身心和谐的智慧和思想[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安富;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姚金菊;转型期的大学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2 王勇;大学参与企业培训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曾玮;基础教育新地理课程中的教师角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建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激励思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竞红;会通中西 传承创新——三、四十年代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D];中南大学;2003年

8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刘慧婷;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统一与融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10 刘贵占;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反思[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2 陈国阶;论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3 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傅伯杰,王民,刘宝元,王仰麟;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4 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5 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5期

6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7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8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近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分析[J];经济地理;2002年02期

9 李同升,赵荣;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特点分析——兼论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改革问题[J];人文地理;2000年04期

10 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桂玉;;论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02期

3 高芬;;美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中的“教”与“学”——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育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3期

4 金美福;;论知识诚信检测方法:研究生教学视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5 贾自强;;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教学创作实践剧目演出流程刍议[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6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河北师范大学[J];考试与招生;2011年Z1期

8 袁志忠;陈功锡;罗南书;;对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9 宣兆龙;高欣宝;;谈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3期

10 夏守信;詹一虹;;网络教学: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隋允康;;重在演示创新过程,重在实施能力培养——改进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初探[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2 邱林;;在研究生教学中实施开放互动式专题讨论的研究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学院概况[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4 张金梅;;高等农林院校文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之教学改革——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李秀英;郑一淳;张志勇;胡宝贵;董利民;;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初探——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例[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6 裴昌幸;于晓飞;王汉江;;提高实践能力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手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永才;陈家璧;;基于卓越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光电学生“用本事”能力[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蒋宗礼;;树立精品意识 注重教学积累 建设优秀教材[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9 陈佳楠;;研究生会在研究生管理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冯志强;;辩证生理学学术思想的建立和应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生教学基地落户我市[N];廊坊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雪林 实习生 徐晶卉;上海设研究生创新能力专项资金[N];文汇报;2006年

3 徐敏;资助研究生参加高层学术会[N];解放日报;2006年

4 记者 吴芳和;我国有了与国际接轨的MBA[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郑祖襄;古代音乐史研究生教学基础课程和学术前沿[N];音乐周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杨晨光;为研究生学术创新营造宽广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见习记者 赵巍;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教学管理会在宜召开[N];三峡日报;2007年

8 特派记者 张琦;委员关注高校教学质量[N];西安日报;2007年

9 李世彬 苏继红;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杨茗;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研究生教学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海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伟;(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若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寇丽莉;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与大学集聚区社会空间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真;美国PBL教学模式及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立兰;我国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贺庆;文科硕士研究生实践活动调研[D];西南大学;2010年

9 李双力;高校创新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49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449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5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