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以甘肃为个案

发布时间:2017-03-25 02:09

  本文关键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以甘肃为个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具有双重属性,除了具备高等教育的共同属性——是培养高等级人才的社会现象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特别是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些特殊的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999年,为了加强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面铺开,为适应生态环境建设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全国各林业中专纷纷升格为高等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各种类型的高等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2所。 地理类课程在高等林业职业院校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专业地理类课程起不同的作用。在非地理专业,其课时比例一般占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二者之和的20~40%,比例尽管较小,但并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其一,地理环境是森林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热、水、气和养分均为地理因子,这些因子的数量、质量及地区组合特点直接决定着森林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长发育状况,林业生产者经常要通过地理因子对林木的自然生长进行人为干预,以使林木的生长发育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林业工作者,必须掌握林木生长的地理因子的测量技术和调控技术。其二,在森林经营、森林资源管理等工作中,经常要用到地图、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技术。因此,地理类课程在营林类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中因满足职业或岗位群的需要,也开设地理类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地理类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一般超过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两者之和的60%。 两类专业中,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这一切又都是通过课程编制来实施的。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编制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这一方面是因为对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本身要求因职 业差异和职业活动的更新换代或升级而随行就市、灵活多变,但是高等职业教育 因其特殊的培养目标、特殊的培养对象和特殊的培养过程,课程的编制还是有规 律可循的,就全国而言,无外乎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经验演替式,另一种是科 学设计式,绝大多数院校应用的是经验演替式。所谓经验演替式就是在编制课程 时参照前人或者别人的做法进行,比如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的编制有的 院校参照普通本科大学的教学计划,有的院校在原林业中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加 以改进便应用于教学过程,这样做当然有其积极的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 育资源,稳定教学秩序。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迅猛发展,必然有其 内在的规律性,它毕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它们三者 之间在培养目标、教育对象,培养过程、培养条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别,因此 仅凭经验演替式来编制课程,必然会偏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给教师 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困难。 本文仅就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编制的宏观方面做一些探讨,认为高 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存在课程研究机构不健全,课程编制缺 乏科学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地理类课程的选择缺少客观基础,“双师型”教 师数量严重不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等诸多弊端,必须加以 改革,确保刚刚起步的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走好开始的几步,使之更加符合高等职 业教育规律,健康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课程改革研究 (11)
【关键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 地理课程 改革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90-4
【目录】:
  • 独创性声明6-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前言11-13
  •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及特征13-21
  •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13-15
  • 1、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必然产物13
  • 2、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移化的产物13
  • 3、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客观要求13
  • 4、从区别教育类型的标准上重新界定13-15
  • (二)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15-21
  • 1、技术应用型的培养目标15-16
  • 2、入学标准双轨化16-17
  • 3、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过程17-18
  • 4、产学结合的培养途径18-19
  • 5、培养条件实际化19-21
  •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1-26
  • (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沿革21-22
  • (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其发展背景22-24
  • 1、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3
  • 2、职业大学23-24
  • 3、技术专科学校24
  • (三) 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4
  • (四) 我国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创建和发展24-26
  • 三、甘肃省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设置现状及评价26-36
  • (一) 甘肃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概况26
  • (二) 各专业地理类课程体系结构26-29
  • (三) 地理类课程在各专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29-31
  • 1、森林资源管理专业中地理类课程的地位及作用29-30
  • 2、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中地理类课程的地位及作用30
  • 3、园林、花卉、经济林产品加工利用等专业中地理类课程的地位及作用30
  • 4、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地理类课程的地位及作用30
  • 5、工程测量专业中地理课程的地位及作用30
  • 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地理课程的地位及作用30-31
  • (四) 对现有的地理类课程编制的评价31-36
  • 四、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36-75
  • (一)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的背景36-40
  • 1、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36-39
  • 2、地理课程研制队伍、机构不健全39-40
  • 3、地理类课程编制缺少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40
  • 4、各专业地理类课程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脱离行业或职业需求,也脱离学生需求40
  • 5、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难以完成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教学任务40
  • 6、目前教学的设备、场所等硬性条件制约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40
  • (二)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的目标40-41
  • (三)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的方法41-42
  • 1、观察法41
  • 2、测量法41
  • 3、调查法41
  • 4、文献分析法41-42
  • (四)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的内容42-75
  • 1、课程决策分权化42-44
  • 2、明确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理论基础和客观基础44-61
  • 3、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61-66
  • 4、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教师“双师型”素质培养的途径66-71
  • 5、加强地理类课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高等林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71-73
  • 6、五个方面存在着相互依从关系73-75
  • 五、结论75-77
  • (一)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5
  • (二)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要努力借鉴我国高林业职业教育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75
  • (三) 地理类课程在高等林业职业院校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75
  • (四) 甘肃省的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地理类课程研制存在明显不足75-76
  • (五)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的思路76
  • (六)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76-77
  • 参考文献77-79
  • 后记79-8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爱梅;LD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地理类课程改革研究——以甘肃为个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66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e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