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1:01
本文关键词: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研究历史时期(远古到清朝)苏皖地区(今江苏、安徽两省境内)文化地理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并试图划分不同时期苏皖地区文化区,总结演变规律。苏皖地区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过渡区和融合区,是中国文化中心南渐的唯一完整序列标本地,苏皖地区的文化地理比较复杂,因此研究苏皖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变迁有很重要的意义。 绪论部分不仅申述了选题及结构安排的原因,还介绍了苏皖地区自然地理概况,概述了高层政区的变迁、各县设置原因、县治区位选择、各地区政治中心的建立、地区中心时序的历史地理意义。绪论最后还回顾了本课题的研究史,认为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 苏皖地区依山负海,跨江越淮,各地文化环境差异较大,历史上文化变迁也很剧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前人的研究也非常成熟。本文选取了一些前人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主要问题有:上古秦汉时期文化地理“朐缯线”的形成、汉唐时期社会地理变迁、汉唐间佛道地理分异的原因、宋元江淮文化的变迁原因、宋元江淮方言各片的形成、宋元江南新兴民间信仰的起源、明清江南平原(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文化分区、清代淮扬地区的文化地理变迁、明清通泰地域文化的形成、明清皖中南地区文化地理变迁、灾荒对明清淮北文化的影响。 结论的第一部分总结方言区和自然区、政区的关系,第二部分总结学术区、宗教区和自然区、政区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文化区的划分及其关系。 结论第一部分指出:苏皖各方言区的分布都是东北——西南走向,和中国官话、东南方言的东北——西南走向一致。因为历史上方言地理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原地区,每次来自北方的战乱在江苏内陆造成的破坏大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所以形成了斜向分布的方言圈层。本文认为苏皖地区方言区和自然区、行政区的契合程度都很低,远远不及东南的浙江、福建等地,最后总结了苏皖各县境内方言分区的六种类型。 结论第二部分指出:学术区一般是一个府的地域,或者相当于一组县的地区。宗教区要大得多,新兴的宗教往往产生于边缘地带,而且也可能在内外边缘地区跳跃发展。边缘地区的文化之所以有强烈的非正统性,除了交通闭塞的原因,还有时代文化更迭的惯性原因。长江、运河构成的交通十字线不仅是苏皖地区的文化传播的核心线路,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廊道。江淮地区的运河、长江边上的文化中心等级和政治中心的等级基本一致,各府治即是府内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江南市镇发达,所以县城非一县的经济中心,自然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文化中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越到晚近,江南的文化中心越多,淮北的文化中心越少,淮南的文化中心相对均衡。 结论第三部分指出:苏皖地区上古秦汉时期为淮北、江淮、吴、山越四大文化区,六朝隋唐时期原山越文化区演变为吴、建康、新安三个文化区地域,后两者在明清时期演变为南京、徽州文化区。宋元时期江淮文化区分为淮西、淮东文化区。明清时期淮东分为淮扬、通泰两个文化区,淮西文化区分为安庆、庐巢两个文化区,吴文化区分为苏常、松虞、宣池三个文化区。松虞、通泰、安庆三个新兴区主要以沿海和丘陵地区的开发为经济基础,以长江、运河及其他河流为交通条件,徽州却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商业而兴起。最后制作了明清苏皖十大文化区分区原则表,这些划分原则同样适用于以前的历史时期。 根据文化区的形成时间、特色强度、对周边文化区影响的强度,我们还可以把苏皖地区的文化区分为原生型、融合型、中介型、新生型四类。苏常、淮北文化区是原生型文化区,淮扬、南京是融合型文化区,庐巢、宣池是中介型文化区,徽州、安庆、通泰、松虞是新生型文化区。 因为苏皖地位以平原为主,没有太多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近世以来繁荣的商业又不断打破自然地理的限制,影响苏皖地区文化地理形成的因素,主要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文原因。远古时期的山东文化和江南文化就有很多相似之处,江南的良渚文化北上江淮及淮北,中原的王油坊文化也南下江淮和江南,那时的江淮地区就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本文不仅关注文化区之间的区分,更加关注各地的文化交往。 历史上苏皖各个文化区交往十分复杂,所以本文最后结合十大文化区的位置,制出“明清苏皖十大文化区类型及关系示意图”。各文化区根据上述的四种类型以不同的形状表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以箭头表示,根据方向、路线、水陆区分又分为五种箭头,使人一目了然。 本文还根据“明清苏皖十大文化区类型及关系示意图”进行分析:南京文化区处在图中的中心位置,这个区位是产生南京文化区的根本原因。江苏境内有5个文化区,安徽境内有4个文化区,另外有1个文化区跨两省。江苏文化区之所以多,主要是因为海陆差异的刺激、政治中心的带动及交通干线的影响。各个文化区和其他文化区交往路径的方向、数量都可以根据此图进行分析,还可以在这张图的基础上制作动态的文化地理变迁演示图。以上文化区类型的划分原则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地区的研究中,其他地区的研究也可以制作相应的“文化区类型及关系示意图”,这幅图也可以看作中国文化地理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文化地理学的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35
- 第一节.选题及结构安排12-18
- 一.选题12-15
- 二.全文结构安排15-18
- 第二节.苏皖地理概况18-21
- 一.位置特点18
- 二.自然地理特点18-19
- 三.历史自然地理特点19
- 四.地貌分区19-20
- 五.其他地理概况20-21
- 第三节.苏皖历史政治地理概述21-29
- 一.高层政区变迁概述21-22
- 二.各县变迁概述22-26
- 三.地区政治中心的建立及意义26-29
- 第四节.前人研究29-35
- 一.历史地理学研究30-31
- 二.历史学研究31-33
- 三.地理学研究33
- 四.文化学研究33-35
- 上古汉唐篇35-80
- 第一章.上古文化地理变迁35-52
- 第一节.远古江淮的文化融合35-39
- 第二节.夏商时期江淮、江南的文化融合39-41
- 第三节.西周、春秋时期江淮、江南的文化融合41-43
- 第四节.文化地理"朐缯线"的形成43-47
- 第五节.吴语和江淮话的源头47-52
- 第二章.汉唐时期社会文化地理变迁52-67
- 第一节.汉魏淮南望族的扩展和外流53-55
- 第二节.南北朝前期的淮北豪族的南迁55-58
- 第三节.南北朝后期的淮南北豪强的变化58-61
- 第四节.南朝后期江东学术中心的东移61-63
- 第五节.隋末淮北大起义的地理差异63-66
- 第六节.结论66-67
- 第三章.汉唐间佛道地理分异的原因67-80
- 第一节.佛教地理及所谓的"荒中(蛮区)"67-69
- 第二节.南北互动和沿海道教起源69-73
- 第三节.江淮东部沿海道教传播73-76
- 第四节.江淮西南山地区道教76-79
- 第五节.佛道地理分异的原因79-80
- 宋元篇80-123
- 第四章.宋元时期江淮文化的变迁80-98
- 第一节.风俗日趋武化80-84
- 第二节.淮南和江南的文化隔阂加深84-86
- 第三节.江淮方言的变化86-95
- 一.江淮方言的总体北化86-88
- 二.南宋与明初吴语的北进88-89
- 三.泰如片和淮扬片的分异89-91
- 四.海泗话的形成91-92
- 五.南京话的形成92
- 六.南通方言的形成92-93
- 七.镇江吴语的南退93-95
- 第四节.侉子、蛮子、冒子的形成95-98
- 第五章.宋元江南民间信仰变迁98-123
- 第一节.金应龙的家族关系及金总管信仰的由来99-106
- 一.金应龙的世系和婚姻圈99-102
- 二.金总管信仰的原始功能102-104
- 三.元代的江南低地开发和信仰变迁104-106
- 第二节.金总管信仰的传播和变形106-113
- 第三节.李王信仰的由来和变化113-119
- 第四节.江阴航运诸神的出现119-121
- 第五节.结论121-123
- 明清篇123-233
- 第六章.明清江南平原的文化分区123-151
- 第一节.江中文化区125-128
- 第二节.沿江文化区128-138
- 第三节.湖山文化区138-144
- 第四节.沿运河区144-148
- 第五节.结论148-151
- 第七章.清代淮扬文化地理变迁151-177
- 第一节.清代淮扬地区文教进步的原因152-167
- 一.政治态度的地理差异154-155
- 二.交通区位原因155-159
- 三.移民的影响159-163
- 四.二孙和五友:扬州文人的交往奇事163-167
- 第二节.扬州:清代长江流域的文化中心167-169
- 第三节.清代扬州学派的地域差异169-177
- 一.扬州学派的范畴169-171
- 二.高、宝、兴的经学世家171-173
- 三.扬州府南部的学风173-175
- 四.结论175-177
- 第八章.明清通泰地域文化的形成177-197
- 第一节.宗教繁荣的原因178-185
- 第二节.特殊信仰的起源185-188
- 第三节.学术文化的迅猛发展188-195
- 第四节.结论195-197
- 第九章.明清皖中南地区文化地理变迁197-220
- 第一节.学术文化地理变迁197-210
- 一.和州、滁州、庐州府199-200
- 二.太平府、池州府200-202
- 三.宁国府202-206
- 四.安庆府206-210
- 五.结论210
- 第二节.方言地理的变迁210-220
- 一.安徽赣语区的形成211-213
- 二.徽语区的形成213-215
- 三.皖江南岸江淮方言带的形成215-218
- 四.皖南江淮话、河南话、湖北话方言岛的形成218-220
- 第十章.灾荒对明清淮北文化的影响220-233
- 第一节.灾荒对民间信仰的影响221-224
- 第二节.灾荒对学术文化的影响224-227
- 第三节.灾荒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27-233
- 结论233-246
- 第一节.方言区和自然区、政区的关系233-237
- 一.总体格局233-234
- 二.县内方言分界成因类型234-237
- 第二节.学术区、宗教区与政区的关系237-240
- 一.地域关系237-239
- 二.交通与中心239-240
- 第三节.全文结论:文化区及其关系240-246
- 论文参考文献246-26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忠鑫;;晚清义图制补论——以青浦县为中心[J];史林;2012年06期
2 聂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研究[J];淮海文汇;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芸;黄梅戏的兴起(1911-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尹宗云;清代皖南道研究(1734-1911)[D];复旦大学;2011年
2 林宏;明清时期江西地区民间信仰的地域差异[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明;明清时期山东药材分布与流通的历史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张艮平;清代苏中地区慈善事业述论[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6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