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7:20

  本文关键词: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论文结合地理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理论,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动态耦合模型、空间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系统的演变过程、现状格局、优化调控、空间管理等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流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为: (1)在对国内外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进行详尽回顾与梳理后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流域发展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流域发展规划和管理的起源、类型、管理的目的、面临的问题、流域环境系统规划等多个方面,这也引起了我国学者对流域治理的关注;同时,国内外学者在流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机理、流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定量分析手段已经应用于国内外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当前应加强多学科融合,加强流域人地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注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动态仿真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2)对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系统演变历史过程的分析表明,原始社会时期本区域人地关系处于原始的、低级的协调阶段,人类被动地适应资源环境;农业社会时期人文因素在人地关系演变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进入缓慢退化阶段,人地关系演替的速度逐渐加快。 对近10年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时间耦合研究表明:1996~2006年间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响应明显,目前,渭河流域已处于过度开发阶段,资源环境危机也处于潜伏期,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度开发资源,将很快跨越现在的阶段,持续增长的经济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将使资源环境系统不堪重负,人地系统关系快速恶化,系统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以2005年为截面数据对人地系统的空间格局的分析表明: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分布以拮抗型为主,磨合型次之。磨合型地区主要分布在陇海铁路及GZ45天(水)西(安)段,这类市县区经济规模较大、城市规模结构较健全、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而人地关系反馈作用最强的拮抗型地区分布在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的北部和东部,这类区县中有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但发展基础薄弱、环保意识尚未形成,还有一些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因长期的农业生产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低水平协调型区县位于秦岭山地和黄龙山地区,这类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地之间的反馈作用不强、在渭河流域具有较高生态功能价值。 (3)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不同情景下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通过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的仿真模拟发现: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根据此方案,到2025年,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的总用水量应控制在110亿m3左右,GDP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人口城市化率控制在52%以内,并且要积极实施节水等环保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对渭河流域(干流地区)4种空间分布类型区的空间管理表明:对于磨合型地区,应协调各市县的要素流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产业-城镇密集带,构筑区域生态网络体系;对于拮抗型可开发区,应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还要注意承载农业区和低水平协调型地区的人口转移;对于拮抗型农业区要提高农产品的长期、稳定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土地生产潜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对于低水平协调区域的空间管理应增强提供水源涵养、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以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
【关键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 时空演化 仿真模拟 空间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90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意义12-15
  • 1.1.1 理论意义12-14
  • 1.1.2 实践价值14-15
  • 1.2 研究内容15-16
  • 1.3 研究方案16-17
  • 1.3.1 研究方法16
  • 1.3.2 技术路线16-17
  • 1.4 特色与创新之处17-19
  • 第二章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研究进展19-42
  • 2.1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理论问题19-23
  • 2.1.1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19-21
  • 2.1.2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组成21
  • 2.1.3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21-22
  • 2.1.4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功能22
  • 2.1.5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调控22-23
  • 2.2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进展23-42
  • 2.2.1 流域发展规划与管理23-29
  • 2.2.2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相互作用过程模拟和情景分析29-31
  • 2.2.3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用机理研究31-32
  • 2.2.4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32-34
  • 2.2.5 流域人地系统的研究方法34-39
  • 2.2.6 流域人地地域系统研究趋势39-42
  • 第三章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过程与格局42-77
  • 3.1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的特点42-46
  • 3.1.1 相对完整的自然地域42-44
  • 3.1.2 统一的经济空间44
  • 3.1.3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44-45
  • 3.1.4 人地矛盾突出的典型地区45-46
  • 3.2 渭河流域人地系统演变的历史过程46-52
  • 3.2.1 气候变迁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47-49
  • 3.2.2 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49-51
  • 3.2.3 小结51-52
  • 3.3 1996~2006 年间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间耦合分析52-61
  • 3.3.1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关系分析52-53
  • 3.3.2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53-57
  • 3.3.3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间耦合状态分析57-60
  • 3.3.4 小结60-61
  • 3.4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格局分析61-77
  • 3.4.1 不同要素影响下的渭河流域人地系统空间分布61-72
  • 3.4.2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格局72-75
  • 3.4.3 小结75-77
  • 第四章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优化77-110
  • 4.1 系统动力学与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77
  • 4.2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SD模型77-83
  • 4.2.1 系统模型结构77-80
  • 4.2.2 系统参数确定80-83
  • 4.2.3 模型检验83
  • 4.3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与调控模式83-107
  • 4.3.1 经济高速发展模式83-89
  • 4.3.2 缺水反馈模式89-93
  • 4.3.3 缺水污染反馈模式93-98
  • 4.3.4 调水调控模式98-104
  • 4.3.5 模式比较与分析104-107
  • 4.4 对策措施107-108
  • 4.5 小结108-110
  • 第五章 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管理110-125
  • 5.1 磨合型地区110-113
  • 5.1.1 磨合型地区空间管理的内容110-111
  • 5.1.2 西咸大都市地区111-112
  • 5.1.3 宝鸡地区112
  • 5.1.4 天水市辖区112-113
  • 5.2 拮抗型可开发区113-117
  • 5.2.1 拮抗型可开发区空间管理的内容113-114
  • 5.2.2 渭南地区114-115
  • 5.2.3 铜川地区115
  • 5.2.4 蒲城-韩城地区115-116
  • 5.2.5 彬县-长武地区116-117
  • 5.3 拮抗型农业区117-120
  • 5.3.1 拮抗型农业区空间管理的内容117
  • 5.3.2 陇千麟农果林牧旅游片区117-118
  • 5.3.3 淳寿旬农果牧片区118
  • 5.3.4 关中东部平原粮棉片区118-119
  • 5.3.5 武甘秦农果蔬片区119
  • 5.3.6 澄合白农果林片区119-120
  • 5.4 低水平协调型地区120-122
  • 5.4.1 低水平协调型地区空间管理的内容120-121
  • 5.4.2 太眉周蓝凤生物多样性保护片区121
  • 5.4.3 宜富清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片区121-122
  • 5.5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管理的保障措施122-125
  • 第六章 结语125-130
  • 6.1 主要结论125-129
  • 6.2 展望129-130
  • 参考文献130-14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44-146
  • 致谢146-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民;沈珍瑶;;大宁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玉,刘毅;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3 韩守庆,李诚固,郑文升;长春市城镇体系的空间管治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9期

4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5 陈湘满;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J];经济地理;2002年05期

6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7 段学军;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及应用[J];经济地理;1999年06期

8 王慧敏,刘新仁;流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9 王少平,程声通,贾海峰,欧志丹,谭斌;GIS和情景分析辅助的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J];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10 陈利顶,傅伯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资源环境适应性评价[J];环境科学;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彤;论流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2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乔家君;中国中部农区村域人地关系系统定量研究——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的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4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高分辨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秋凤;甘肃天水明清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2 黄贤凤;江苏省经济—资源—环境(Ec-Re-En)协调发展系统动态仿真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70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6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