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

发布时间:2017-04-11 02:23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从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包括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其相互关 系等方面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一章绪论就与选题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选题作简单说明。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宏观影响,古今中外思想家、地理学 家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进行过大量论述,我们在此基础上可将其作用的 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是连续的永不间断 的;地理环境对不同类型、层次与要素的文化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地理环 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在复杂的巨系统内进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文化的 影响作用有着多种途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历史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文化的空间组合,即研究不同历史阶 段各种文化现象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中以探讨历史 时期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相互关系与作用尤其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 用为核心,是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文化史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其中二 者或三者共同构成的交叉学科,从大的学科讲,它是地理学、历史学与文化学 的交叉学科。历史文化地理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历史文 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历史时期地理环境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历史时 期的文化区域、文化传播、文化景观以及历史时期各文化要素的空间组合及其 规律等。从事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在理论方法上,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 导;要做到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的结合;要坚持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要坚 持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结合。 我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由来已久,但取得实质性发展却是20世纪80年 代初以来的事情。20年来,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内容已涉 及到历史文化地理的理论问题,涉及到文化整体及诸多因素在历史时期的空间 变化等问题,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切入角度更加丰富,成果数量逐渐增加,学 术质量不断提高。针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应继续加强四 个方面的工作:继续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微观研究;不断扩大中国历史 文化地理研究的地域范围;加强对断代(或时间段)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 究;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有关理论方法问题的研究。 本课题属断代(时间段)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选取新石器时代作为中国 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时间段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 言,对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地理的系统研究尚属少见;二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地理是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源头,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 研究无疑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三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形成的文化格局对其后历 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对这一时期文化地理的探索就有了更为特别的 意义。本论文中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指考古学文化,主要资料属考古资料,论文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入手,涉及到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 学、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试图在融汇各相关学科已有相关成果的基 础上,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做些探索,其中以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地理环 境与文化发展相互关系的探讨为核心。 第二章主要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做了说明。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状况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距令1万年 至8000年,这一时期始于第四纪冰期的结束,气温逐渐回升,气候渐趋温暖 湿润。第二时期为距今8000年至距今4000年夏朝的建立,这一时期气候持续 温暖湿润。纵观新石器时代我国气候的变化,有两点较为显著:一是这一时期 的气候波动不算很大,距今8000年以来的变化与5000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 势是一致的,即由温暖湿润渐趋寒冷干燥;二是这一时期大部分时间为温暖润 湿的气候。中国新石器时代气侯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全球来 看,东亚地区全新世早期气温可能不像欧洲北部那样低寒,加以干旱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幅度较小,而温暖期发生的也较早。我国位于东亚的中、低纬度地 带,地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的区域性分异极为明显,从而造成 了全新世时期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摆动所发生的时间不完全一致。总的来看, 中国新石器时代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我国早期先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 然环境,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与文明。 我国的地形地貌具有显著的特征。就周边环境来看,我国地貌具有相对封 闭性和独立性,这种地理条件保证了我国早期文化的独立发展,也为中华文化 几千年的绵延不断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我国地形地貌的地区差异极为显著,这种差异影响着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生成 ·2·与发展的不平衡分布。我国地貌还具有多样性与区域相对独立性的特征,从而 引起了我国文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的形成。多样性的地理环境不仅为文 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地理空间;除?
【关键词】:地理环境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历史文化地理 文明 人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928.6
【目录】:
  • <中文摘要>3-8
  • <关键词>8-9
  • <英文摘要>9
  • <英文关键词>9-13
  • 第一章 绪论——历史文化地理学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52
  • 一 文化的内涵与实质13-16
  • 二 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6-30
  • 三 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0-41
  • 四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现状述评41-49
  • 五 课题的有关说明49-52
  • 第二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地理环境52-67
  • 一 气候的变化52-63
  • 二 地形地貌的特征63-67
  • 第三章 地理环境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域67-94
  • 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与分布67-71
  • 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71-77
  • 三 地理环境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划77-90
  • 四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差异90-94
  • 第四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特点及其影响94-120
  • 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的特点94-109
  • 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对其后中国文化布局的影响109-120
  • 第五章 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的形成120-135
  • 一 中华文明早期的发生发展与地理分布120-129
  • 二 人类早期文明发生发展的地理条件129-135
  • 第六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135-147
  • 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地关系135-143
  • 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的特点143-147
  • 致谢147-148
  • <引文>148-1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文明;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王恩涌;文明起源的地理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3 史念海;;《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03期

4 汪佩芳;夏玉梅;王曼华;;西藏南部全新世泥炭孢粉组合及自然环境演化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1年02期

5 张仲英;刘瑞华;;海南岛沿海的全新世[J];地理科学;1987年02期

6 吴维棠;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看杭州湾两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地理学报;1983年02期

7 钱智;吴文化区域系统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2期

8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9 邵望平,汪遵国;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访谈录[J];东南文化;1993年01期

10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98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