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
本文关键词: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能源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福利增进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居民家庭的生活能源消费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关乎着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用能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生活用能的数量、结构和方式成为衡量家庭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的重要尺度。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异明显,其中能源消费水平的差异表现突出。本文以黄土高原西部地区为例,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概念框架下,通过对能源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大量调查数据的深入剖析,从多维视角阐明生活能源消费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联机理。理论部分,以能源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需求理论和能源阶梯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并对能源阶梯理论进行扩展和延伸,将其应用到实证研究中。对国内外能源相关的研究成果分为六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从而奠定本研究的基础。实证部分,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县城和农村五类地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居民家庭的用能信息,共获得有效样本数1166个。首先,在全面掌握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种类、数量、结构、效率、支出的基础上,总结了从大城市到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特征差异和阶梯变化规律,提出能源属性(可获得性、经济性、清洁性、可替代性、便利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并揭示影响能源利用的主要因素,通过能源消费的视角来反映家庭的生存状态。其次,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分析了城乡居民家庭的用能需求并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利用排放因子法分别从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核算了五类地区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以及能源替代的减排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城乡居民家庭的用能特征有相似也有不同,从种类结构来看,城镇以化石能源为主,农村以生物质能和化石能源并重;从用途结构来看,炊事和取暖两项用能占据了家庭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农村的炊事用能要明显高于城镇。对能源消费的数量和能源属性的定量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县城到农村,家庭有效热能分别为351.49kgce、303.67kgce、288.07kgce、245.68kgce和127.89kgce,能源属性得分从大城市到农村呈依次下降趋势,并且农村能源的属性评分只有城市的3/5,能源阶梯特征存在。有效用能和能源属性、人均收入之间具有良好的交叉二次函数关系,家庭有效用能是两个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收入的贡献较大。在三维图中农村和城市的散点分布构成了两个明显的聚集区,揭示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的差异。收入高的城市家庭能源消费数量多,质量高,用能满足程度高,处于小康型的生活状态;而收入低的农村家庭获得的有效热能少,并且能源属性评分低,能源消费仍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 第二,从大城市到农村呈现出用能支出依次递减的阶梯特征,农村的年人均能源消费支出大约为城镇的一半,并且在生存型消费上支出更多。根据ELES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城乡家庭的生活能源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44和0.065,说明当收入增加时,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会增加更多的能源消费支出。城镇的生活能源基本消费总支出为366.52元,农村为269.11元,表明城镇居民的能源需求高于农村居民。从基本消费支出占实际能源消费平均支出的比重来看,城镇比农村低6个百分点,意味着农村的生存型消费需求要比城镇高。这些都反映了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状态上的差异。 第三,利用排放因子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核算,从家庭层面来看,农户用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显著高于城镇家庭。但从社会层面来看,城乡居民家庭用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相差不大。通过建立有效用能与人均收入、污染物排放的交叉二次函数分析其内在关系,有效用能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污染排放指数对有效用能的影响不大,但具有正反双向作用,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选择清洁能源的倾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用能越多排放也越多的必然趋势。通过能源替代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先进能源替代煤、火电、生物质能等传统能源具有明显的减排效益,未来减排潜力巨大。 基于以上研究,文章提出了生活用能方面的节能减排的政策取向,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城乡能源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从而引导能源消费向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家庭能源消费 生存状态 生活水平 能源需求 环境效应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1;F20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4
- 图目录14-16
- 表目录16-18
- 第一章 绪论18-34
- 1.1 研究背景18-26
- 1.1.1 能源利用与人类社会的演进18-19
- 1.1.2 能源需求增长与经济发展19-21
- 1.1.3 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21-22
- 1.1.4 能源与人民生活22-26
- 1.2 问题的提出26-28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28-30
- 1.3.1 研究目标28-29
- 1.3.2 研究意义29-30
- 1.4 研究内容30-31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34
- 1.5.1 研究方法31-32
- 1.5.2 技术路线32-3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34-63
- 2.1 理论基础34-48
- 2.1.1 能源可持续发展理论34-40
- 2.1.2 能源需求理论40-44
- 2.1.3 能源阶梯理论44-48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48-63
- 2.2.1 农村用能和城市用能48-52
- 2.2.2 直接用能和间接用能52-53
- 2.2.3 炊事用能和取暖用能53-55
- 2.2.4 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55-58
- 2.2.5 能源消费产生的环境影响58-60
- 2.2.6 能源政策60-62
- 2.2.7 研究进展评析62-63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资料获取63-75
- 3.1 研究区域概况63-67
- 3.1.1 自然地理64-65
- 3.1.2 社会经济65-66
- 3.1.3 生活能源利用概况66-67
- 3.2 资料来源和数据处理67-75
- 3.2.1 样本选择67-68
- 3.2.2 资料获取68-69
- 3.2.3 数据处理69-75
- 第四章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和阶梯变化规律75-110
- 4.1 研究思路和计量模型75-76
- 4.1.1 研究思路75-76
- 4.1.2 计量模型76
- 4.2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76-89
- 4.2.1 样本特征77-78
- 4.2.2 能源种类结构和用途结构78-86
- 4.2.3 五类地区的综合分析86-89
- 4.3 能源属性评价89-97
- 4.3.1 能源属性值的计量90-94
- 4.3.2 能源属性的综合评价94-95
- 4.3.3 能源属性的差异95-97
- 4.4 能源贫困97-99
- 4.5 能源消费的阶梯变化特征99-105
- 4.5.1 居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99-101
- 4.5.2 有效热能与收入、能源属性的变动趋向101-105
- 4.6 能源阶梯与家庭生存状态的多维差异105-108
- 4.7 本章小结108-110
- 第五章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需求分析110-121
- 5.1 研究方法110-112
- 5.1.1 研究思路110
- 5.1.2 数据处理110-111
- 5.1.3 计量模型111-112
- 5.2 城乡居民家庭各类能源的年人均消费支出112-113
- 5.3 城乡居民家庭各类用能项目的年人均消费支出113-116
- 5.4 城乡居民的生活用能需求分析116-120
- 5.4.1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边际消费倾向分析116-117
- 5.4.2 生活能源基本消费支出分析117-119
- 5.4.3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需求弹性分析119-120
- 5.5 本章小结120-121
- 第六章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环境效应121-132
- 6.1 生活能源消费的污染气体排放121-124
- 6.1.1 温室气体排放的计量方法122
- 6.1.2 从家庭层面计量的排放122-123
- 6.1.3 从社会层面计量的排放123-124
- 6.2 能源利用、收入和排放的关联分析124-128
- 6.2.1 研究方法124-125
- 6.2.2 回归分析125-126
- 6.2.3 家庭用能需求和排放的变动趋势126-128
- 6.3 生活能源结构转换的减排效应128-130
- 6.3.1 天然气替代液化石油气和燃煤减排效益128-129
- 6.3.2 太阳能和沼气利用的减排效益129-130
- 6.3.3 绿电替代火电的效益130
- 6.4 本章小结130-132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32-138
- 7.1 结论132-134
- 7.2 政策建议134-136
- 7.3 创新点136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136-138
- 参考文献138-15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52-154
- 致谢154-157
- 附录一 城乡居民家庭调查问卷157-161
- 附录二 Matlab程序161-163
- 附录三 交叉二次趋势面拟合值163-188
- 附录四 调研图片1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秋芬;;辽宁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2 陆慧;卢黎;;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年03期
3 张雷;马蓓蓓;黄园淅;蔡国田;;国家能源供应保障的时空协调初探[J];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4 曲建升;曾静静;张志强;;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5 樊杰;李平星;;基于城市化的中国能源消费前景分析及对碳排放的相关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6 黄赜琳;刘社建;;基于ELES模型的上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变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7 肖运来;顾莉萍;张宏伟;;贫困、能源与环境:贫困县农村炊事能源使用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刘文;赵小萍;王春清;郝黎明;尹军;韦新东;;吉林省生活用能源消费的预测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Estimation of emissions from field burning of crop straw in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05期
10 郎树德;大地湾遗址房屋遗存的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芈凌云;城市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及政策引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王仲t@;黑龙江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程胜;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及能源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贺海峰;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结构转换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庆华;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岳田浩;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变迁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娄博杰;农户生活能源消费选择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9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