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1:01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有墙的城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本文以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所获取的历史时期209个城址的信息以及历史文献记载为基础,对处于我国农牧过渡地带的研究区-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汉代至明代之间的历史城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汉代城市废弃与南北朝时期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论点总结如下。 在古城归属研究方面,本文考证:浩绕柴达木古城是汉代西河郡治平定县城、古城梁古城为西汉大成县与东汉大城县城、城梁古城为汉代增山县城、古城乡古城为汉代富昌县城;敖伦布拉格古城是汉代朔方郡修都县城、摩林河古城是汉代呼道县城、什拉召古城为汉代渠搜县城、高油房古城为汉代临河县城、八一古城为汉代广牧县城、黄羊古城是汉代沃野县城、西局子古城是汉代朔方县城;哈庆壕古城是汉代五原郡(?)泽县城、昭君坟古城为汉代河阴县城、城圪梁古城是汉代曼柏县城、榆树壕古城为汉代武都县城、城壕古城为汉代南兴县城、三顶帐房古城为汉代宜梁县城;蒲滩拐古城是汉代云中郡桢陵县城、东老藏古城为汉代咸阳县故城、十二连城东部城址为汉代沙南县城。土城梁村古城是北魏武川镇城。天顺圪梁村城坡古城为唐代河滨县城。康家渠古城(又称城塔村古城)为辽代河清军故城或辽夏市场、柳沟古城是辽代金肃军城(西夏金肃州城)、城坡村城坡古城为西夏之唐隆镇。 研究区各区域城址的重复利用率均较低,而废弃率均很高,为77%~88%,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城市发展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汉代郡县为主的城市体系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重镇为主的城市体系发展时期、唐代军城和郡(州)县为主的军政城市体系演化时期、宋代边境城寨军事城市体系畸形发展时期、元代城市体系发展的低潮时期、明代沿边密集军事城堡体系发展时期。 研究区历史城市的阶段性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军事或政治城市体系特征显著,城市体系具有短期内一次成形的特点;受控于政治或军事城市体系的约束,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具有跳跃性,城市的数量极不稳定,政治军事中心城市不断发生空间位移;城市职能比较单一,城市发展和衰落的周期与人口的增长和下降的周期几乎同步。 关于研究区城市发展的机制,本文认为,过渡地区特殊的生态坏境和特殊的军事地理环境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形成该地区城市发展的强大杠杆;国防战略和防卫要求对城市数量和规模具有决定性影响;草原民族势力的收缩与扩张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示器;过渡性地理环境基础上的低水平的土地承载力和区域经济是该地区城市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研究区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是:城市地理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多西少,南北大致均衡;就各个阶段而言,城市分布不平衡;城市分布明显偏集中于河流谷地地带,部分分布于湖泊边缘,河湖区位指向的分布特征明显;平原地区城市分布集中而密集,丘陵和山地城市分布数量较少而稀疏;各个阶段城市空间分布形态也不尽相同;城市分布区位与城市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汉代城市分布与汉代遗址和汉代墓群分布大体一致,并均位于汉长城以南。 研究区历史城市的地理分布强烈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状况;受前代已建城市分布的影响;受郡县、府州等行政制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受不同经济类型(农牧比重)和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水陆交通线的显著影响。 历史时期研究区城市功能主要是行政功能和军事功能,比较单一化。城市功能大致分为四类,即行政功能为主的综合性中心、军事功能为主的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各个阶段城市功能体系有明显的差异,且各具特点。 历史时期研究区城市等级体系明显;城址周长规模的等级差异明显;各个阶段城市等级体系存在差异;城市等级体系也体现在城市行政等级和城市官职设置以及城门数量等方面。在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结构方面,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结构特征明显;交通网络结构有重要的组织作用。 研究区城市形态以方形和长方形城市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及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受地理条件限制,长方形城市数量一直占较高的比例。城市平面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独立组合式和相连并列式。子城以偏于地势较高和利于防卫的城内一隅为最常见的形态;汉代城市的子城周长大致符合晁错的设计规模;城门开设的方向体现了对军事防御方向的要求;许多城市附建于主体城墙上的防御设施反映了研究区城市普遍具有的防卫功能。 历史时期城市内部结构内涵丰富,体现在城市内农业用地、官署区、居民区、街道网、市、手工业区、文化区等方面,并表现出各自的区位特征。历史时期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研究区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的综合分析表明,一方面,汉代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比较脆弱的农业基础上的,粮食等物品不断的外部输入是一种常态,汉代以后很长时间粮食生产水平并没有突破性的提高,这是研究区城市发展呈阶段性起伏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南北朝时期冷干气候的持续,对脆弱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农业向牧业迅速转化,城市的区域农业支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该时期沙漠化也强烈发展。南北朝时期的沙漠化和城市废弃是该时期气候变化结果的两个方面。 清末蒙地放垦是研究区大规模的农业活动过程,它以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为根本驱动力,也是汉族农耕文化传播的过程。明清小冰期寒冷的气候背景和大规模的农业垦殖,使清末蒙地放垦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历史时期 城市地理 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4
- 绪论:历史时期城市研究的综述和研究区选择14-42
- 第一章 历史城市研究的区域及其地理基础42-92
- 第一节 历史城市研究的区域范围42-45
- 第二节 历史城市研究的区域地理基础45-92
- 第二章 研究区历史时期的城市及其归属92-229
- 第一节 关于中国城市起源及其功能92-99
- 第二节 研究区史前城址及其特点99-101
- 第三节 研究区历史时期的城市遗址101-194
- 第四节 部分古城的归属194-225
- 第五节 相关问题探讨225-229
- 第三章 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与城市发展机制229-262
- 第一节 历史时期城市的重复利用程度和筑城活动229-241
- 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241-251
-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机制251-262
- 第四章 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62-289
-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分布262-268
- 第二节 城市的地理分布268-286
- 第三节 影响城市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286-289
- 第五章 历史时期城市职能和城市等级体系289-311
- 第一节 城市职能289-297
- 第二节 城市等级体系297-306
- 第三节 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结构306-311
- 第六章 历史时期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311-335
- 第一节 城市形态311-326
- 第二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326-335
- 第七章 研究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以汉代为例)及其他问题335-354
- 第一节 汉代农业生产水平335-340
- 第二节 汉代人口的粮食支持状况340-342
- 第三节 汉代城市废弃和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342-349
- 第四节 清末蒙地放垦的透视349-354
-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354-358
- 第一节 结论354-356
- 第二节 存在问题356-358
- 附表及资料358-365
- 参考文献365-384
- 致谢384-385
- 附录38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伟伟;杨浣;;唐龙镇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白茚骏;陕北榆林地区汉代城址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郭会欣;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理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