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旅游者空间行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综观国内外空间行为的研究成果,案例地主要是景区点或者城市,以重大事件为研究案例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较少。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上海世博会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及对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空间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运用SPSS软件对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个体属性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行特征。 第二,旅游者动机和决策行为是影响因素,是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旅游者空间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因此有必要分析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动机和决策行为。世博会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观光游览和商务/出差,其次是度假/休闲和探亲访友,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地因素、环境感知因素、信息获取因素、消费者偏爱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第三,采用调查问卷和搜索整理网络游记的方式,获取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数据,分析上海世博会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规律。调查及分析发现,上海世博会国内客源市场分布广泛,在本次调查中,除西藏外,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尤其是长三角区域。随着客源地距上海市空间距离的增加,旅游者数逐渐降低,距离衰减现象比较明显,但也伴随一定的波动性。客流空间使用曲线是Boltzman型和基本型的复合,空间距离、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是影响客源分布的主要因素。距上海的空间距离在300km处是客流的峰值,空间距离超过2000km时,世博会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比较微弱。世博会的引力场半径约为1400km。 第四,分析上海世博会旅游者的游憩活动空间特征,经调查绝大多数旅游者主要到上海市及长三角区域旅行。世博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具有明确的世博会目的地指向性。选择去上海市其他景点游玩的旅游者以及选择以上海市为中转点继续去其他城市旅游的旅游者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均较少。东方明珠、外滩和南京路步行街、城隍庙以及金茂大厦等是世博会旅游者在上海市主要的游玩景点。旅游者以上海市为中心向周围腹地扩散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基本上以苏州、杭州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衰减,游憩活动空间不连续,这主要是受到旅游者的出游距离、目的地的分布、目的地的吸引力和世博期间推荐的旅游线路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分析了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世博会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以直游式为主导,直游——周游式是次要空间行为模式。世博会旅游者的性别、携带小孩与否对其空间行为影响差异不大,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平均收入、旅行方式以及空间距离的旅游者,空间行为差异明显。旅游者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月平均收入越高,持直游式的旅游者比例占同类样本数的比例越低,持直游——周游式、周游式、飞行式的比例越高;政府工作人员旅游者主要持周游式,专业技术人员和商贸人员旅游者主要持飞行式,职员旅游者主要持直游式,学生旅游者主要持周游式;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主要持周游式,而非旅行社组织的旅游者主要持直游——周游式和飞行式;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持直游式的旅游者占同类样本的比例降低,持直游——周游式、周游式和飞行式的旅游者比例逐渐上升,距上海500km范围内、500~1000km、1000km以外的旅游者所持的主要空间行为模式分别是直游式和直游——周游式、周游式、飞行式。影响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旅游者的个体特征、地理因素、旅游目的地因素、社会因素等等。 第六,在分析旅游者者空间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旅游流空间扩散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长三角地区的世博旅游流网络,以长三角地级市作为旅游节点,从旅游客流的角度分析世博会举办期间,旅游者空间行为对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空间效应。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间联系比较密切,旅游流网络的整体密度是0.2583,网络直径是4。根据中心性指标得到,世博会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对杭州、苏州的旅游空间效应是最大的,其集聚、扩散和中转旅游流的功能最强,,是长三角地区的首要和核心节点城市;南京、无锡、嘉兴集聚、扩散和中转旅游流功能一般,旅游者空间行为对其的空间效应低于对苏州、杭州,是长三角区域中的次核心节点城市;常州、宁波、绍兴、扬州、镇江是长三角区域网络中的次级边缘节点城市,旅游者空间行为对其的空间效应较弱;其他几个城市,世博旅游者很少的涉足,在长三角区域中属于边缘节点城市;其中湖州是孤岛型城市,无世博旅游者的流入。
【关键词】:空间行为 空间效应 上海世博会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12-13
- 1.1 选题背景12-13
- 1.2 选题意义13
- 2 概念界定13-15
- 2.1 旅游者空间行为13-14
- 2.2 旅游客流14
- 2.3 旅游者行为空间14
- 2.4 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14-15
- 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4 研究方法16
- 5 数据来源16-17
- 6 技术路线17-18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18-27
- 1 相关研究进展18-25
- 1.1 旅游者空间行为18-21
- 1.2 旅游者行为空间21-23
- 1.3 重大事件旅游辐射效应23-24
- 1.4 评述与启发24-25
- 2 理论基础25-27
- 2.1 旅游流距离衰减理论25
- 2.2 A·班杜拉人类行为交互作用模型25-26
- 2.3 空间扩散理论26-27
- 第三章 世博会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特性27-33
- 1 旅游者个体属性特征分析27-28
- 1.1 人口统计学特征27-28
- 1.2 旅行特征28
- 2 国内客源市场空间分布28-30
- 3 国内旅游者空间使用曲线30-33
- 第四章 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33-43
- 1 旅游者动机与决策行为33-34
- 2 旅游者游憩活动空间34-38
- 2.1 上海市作为目的地区域35-36
- 2.2 长三角作为目的地区域36-38
- 3 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38-43
- 3.1 旅游者总体空间行为模式38-39
- 3.2 旅游者空间行为差异分析39-41
- 3.3 旅游者空间行为响因素分析41-43
- 第五章 旅游者空间行为对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空间效应分析43-53
- 1 旅游流网络构建思路及评价指标43-45
- 1.1 旅游流网络构建思路43-44
- 1.2 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44-45
- 2 长三角区域旅游流网络构建45-49
- 3 旅游空间效应分析49-53
- 3.1 长三角区域网络总体特征49
- 3.2 长三角各城市功能分析49-53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53-55
- 1 主要结论53-54
- 2 讨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录:调查问卷60-63
- 致谢63-64
- 附:发表科研论文、参与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杼,张捷,刘泽华,余颖,郭来喜;旅游者入游感知距离与旅游空间行为研究——以江西省龙虎山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卢松,宣国富;普陀山国内旅游者特征及行为调查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丽,郭英之;重大事件的旅游效应分析及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4 杨国良;钟亚秋;王李清潆;刘昕;;四川省旅游流空间扩散方向及路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5 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兰州市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6 张文奎;;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1990年02期
7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8 林岚;许志晖;丁登山;;旅游者空间行为及其国内外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7年03期
9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润;刘家明;陈田;田大江;;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J];地理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徐万佳;[N];中国旅游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惠云;丽江古城国内游客空间行为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孙晶;2010年上海世博经济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娜;长三角旅游流网络时空演变与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蒋作明;黄山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世博会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