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乡村地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历史乡村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是历史乡村地理的个案研究,内容是位于徽州歙县西部丰乐河小平原上的古村落丰南的地理历程。本文认为历史乡村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乡村地域内人地关系,这种关系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体现在地理事实和地理意义两个层次上。 循此思路。本文上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成果,尝试对丰南有史以来的微观地理的历程进行复原,内容包含山脉、水体、土地利用、聚落、建筑,并尝试将景观变迁放入地域社会的背景进行理解,借鉴景观学的方法加以分析。本文下篇在考察丰南景观演化的基础上,加入人的因素,着力探求乡民对于这片土地的感知和感情,具体分析了丰南小地名、边界、风水、民间信仰和八景的地理意义,以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视域,审视乡民与乡土之间的人地关系。
【关键词】:历史乡村地理 乡村景观 人本主义地理学 徽州 丰南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928.5
【目录】:
- 概要4-5
- ABSTRACT5-6
- 前言6-22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6-10
- 二、学术史的回顾10-16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16-17
- 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17-19
- 五、研究资料的分析19-22
- 上篇 景观变迁与乡村社会22-50
- 一、乡村山景观的变迁23-27
- 二、乡村水体景观的变迁27-36
- 三、乡村历史上的土地利用36-40
- 四、乡村聚落景观的变迁40-45
- 五、乡村建筑景观的变迁45-48
- 小结48-50
- 下篇 地理感知、认同与地方50-76
- 一、小地名与地理认知52-57
- 二、边界与地理认同57-61
- 三、风水与地理感知61-64
- 四、信仰与地理依存64-69
- 五、"八景"与地理感情69-74
- 小结74-76
- 总结:从丰南的案例看历史乡村内的人地关系76-79
- 参考文献79-84
- 附录:2010丰南地理意象调查84-108
- 轻送年华如羽108-1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振满;;茔山、墓田与徽商宗族组织——《歙西溪南吴氏先茔志》管窥[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2 章光日;;徽州传统山村聚落形态的生成模式与演化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陶明选,李勇;程演生《天启黄山大狱记》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段义孚;志丞;左一鸥;;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5 朱炳海;西康山地村落之分布[J];地理学报;1939年00期
6 严钦尚;西康居住地理[J];地理学报;1939年00期
7 朱炳海;康南地理气象考察报告[J];地理学报;1940年00期
8 李旭旦;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J];地理学报;1941年00期
9 杨纫章;重庆西郊小区域地理研究[J];地理学报;1941年00期
10 王云亭;昆明南郊湖滨地理[J];地理学报;1941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4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晓冬;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D];东南大学;2004年
2 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左昕阳;明末清初歙县西溪南吴氏书画鉴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郑丽;浦东新区聚落的时空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历史乡村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0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