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04-17 14:07
本文关键词: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徐霞客游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三十年野外考察的真实记录,是一部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地理著作。徐霞客在广西考察近一年时间,几乎走遍了广西,留下了详实的记录——《粤西游记》,是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详细记述广西地理及社会现象的著作,内容的详实度、可信度都很高,对现代广西地理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文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前提下,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及其个人因素三方面分析徐霞客广西之行的缘起。仔细品味《粤西游记》原文,把徐霞客在广西的考察分为四个部分,即桂东北、桂北及桂东南、桂西南、桂西北,从而整理出徐霞客在广西旅行考察的路线。在此基础上,论述徐霞客对广西自然地理研究和人文地理研究的贡献。 通过阅读、分析《粤西游记》,本文主要从岩溶地貌、流水地貌、水文地貌三方面总结概括徐霞客对广西自然地理研究的贡献。第一,指出当今很多的岩溶术语是徐霞客在广西考察地表岩溶形态时所命名的,或者根据徐霞客的描述逐渐演变的,如石芽和溶沟、落水洞和竖井、岩溶天窗、峰丛和峰林等;结合现代科学考察的成果,查证出徐霞客对广西洞口朝向、洞穴大小、形态、气候、用途、洞穴命名缘由和洞穴生物的记述准确性很高及其对地下河成因、走向已有初步认识,指出徐霞客在荔枝岩、弹子岩等洞穴所见到的形如弹丸的小石块就是穴珠;认为徐霞客对广西不同地区的岩溶地貌的比较研究,结论与当今的科学考察的结论一致。第二,指出徐霞客认识到流水对山体、岩石有侵蚀、堆积作用,并受水流大小、水深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由徐霞客对广西水文地理的记录,可知徐霞客对广西河流进行过详尽的溯源考察,分析不同地区河流的河床是存在差异的,并指出河流在古代就被人们用来划分地区的界线。 本文主要从农业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聚落地理等方面概括徐霞客对广西人文地理学的贡献。第一,得出明末广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桂北地区的旱地上分布有小麦、胡麻等,指出广西有很多稀有的物种,如观音竹、黄鼠、柿狐、竹豚等,分析出物种的产生和生长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可知广西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特有的民族风情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三,得知广西南丹、河池等地的银、锡等矿藏丰富,明末开采技术已成熟,但成品成色较差;指出部分地区造纸业、纺织业等手工业发展速度很快,技术较高;得知广西各地经济贸易情况受到当地地形、物产、聚落、人口等因素的影响。第四,指出明末聚落选址和聚落规模受地形、河流、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交通、民族风俗等因素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出民居建筑的风格、材料主要受当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也影响着部分地区的建筑风格。 徐霞客对广西四百多年前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为广西历史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广西现代地理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徐霞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理学者的成长,是当今地理学者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历史地理 徐霞客 广西之行 地理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1 前言12-22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3-19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3-14
- 1.3.2 国内研究进展14-18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展望18-19
- 1.4 研究方法19-20
- 1.4.1 文本研究法19
- 1.4.2 文献研究法19
- 1.4.3 实地考察法19-20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20-22
- 1.5.1 研究内容20-21
- 1.5.2 研究技术路线21-22
- 2 徐霞客广西之行的缘起22-28
- 2.1 徐霞客广西之行的历史背景22-25
- 2.1.1 政治背景22-23
- 2.1.2 经济背景23-24
- 2.1.3 文化背景24-25
- 2.2 家庭背景25-26
- 2.2.1 徐霞客的先世25
- 2.2.2 徐霞客的父亲25
- 2.2.3 徐霞客的母亲25-26
- 2.3 个人因素26-28
- 2.3.1 自身素质26
- 2.3.2 朋友的影响26-27
- 2.3.3 先前的经验27-28
- 3 徐霞客广西之行的路线28-33
- 3.1 桂东北之行28-30
- 3.2 桂北及桂东南之行30
- 3.3 桂西南之行30-32
- 3.4 桂西北之行32-33
- 4 徐霞客对广西自然地理研究的贡献33-68
- 4.1 对岩溶地貌学研究的贡献33-61
- 4.1.1 地表岩溶35-45
- 4.1.2 地下岩溶45-59
- 4.1.3 岩溶地貌的比较59-61
- 4.2 对流水地貌研究的贡献61-63
- 4.2.1 流水侵蚀作用61
- 4.2.2 流水侵蚀地貌61-63
- 4.2.3 流水堆积地貌63
- 4.3 对水文地理研究的贡献63-68
- 4.3.1 对河流发源地的考证63-66
- 4.3.2 河床的地区差异66
- 4.3.3 河流与行政区划66-68
- 5 徐霞客对广西人文地理研究的贡献68-84
- 5.1 对农业地理研究的贡献68-73
- 5.1.1 粮食生产68-69
- 5.1.2 物种与物产69-73
- 5.2 对文化地理研究的贡献73-75
- 5.2.1 饮食文化73
- 5.2.2 民俗地理73-75
- 5.3 对经济地理研究的贡献75-77
- 5.3.1 矿产开采75-76
- 5.3.2 经济贸易76-77
- 5.4 对聚落地理研究的贡献77-84
- 5.4.1 聚落选址77-80
- 5.4.2 聚落规模80-81
- 5.4.3 民居建筑81-84
- 6 结论与展望84-87
- 6.1 结论84-86
- 6.2 展望86-87
- 参考文献87-89
- 致谢89-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0-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臣攀;安鲁;;《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2 吴必虎;徐霞客的生命路径(life path)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段家开;精神巨人 执着行者——徐霞客精神探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4 姚振黎;《徐霞客游记》及其科学精神探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侯仁之;纪念作为时代先驱的地理学家徐霞客[J];地理学报;1982年03期
6 任美锷;徐霞客对世界岩溶学的贡献[J];地理学报;1984年03期
7 卢长怀;;浅谈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化因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8 管彦波;;徐霞客对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鞠继武;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J];地理研究;1986年04期
10 富丹江;浅析徐霞客出游的原由及贡献[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3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