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划视角的长沙市职住平衡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规划视角的长沙市职住平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居住空间与就业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合理地进行就业与居住空间安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且永久的课题。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制度转型期,城市郊区化和空间重构现象的日趋凸显、土地与住房等市场要素的系列改革,以及城市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增加,都使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并由此带来职住分离、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加重等诸多城市问题。长沙目前正处于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用地快速扩张、城市竞争力稳步提升,交通拥堵、雾霾频发、用地过快扩张等各类城市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长期存在的交通拥堵,通勤时间延长,给长沙城市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亟待对长沙市职住空间现状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从规划的视角提出促进长沙市职住平衡的对策。本文利用调查样本数据和土地现状用地数据,借助ArcGIS分析软件和SPSS19.0数量统计软件,运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GIS空间分析法对长沙市职住空间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职住平衡现状。目前长沙市中心城区职住距离和时间处于合理范围,交通拥堵成为当前职住平衡的关键问题,就业—居住空间分异不明显,就业—居住空间结构正在加速重组,重组方向尚未达成良好的匹配关系,各分区职住匹配状况差异较大,各自存在不同的问题。(2)影响因素和机制。在城市土地和住房市场化、城市空间快速发展、规划与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下,在居住空间上,长沙市基本形成了商品化的居住空间、政府干预下的居住空间和传统的职住接近居住空间,在就业空间上,形成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就业空间,在微观因素方面,学历、产权性质、收入、通勤方式、通勤费用等因素对长沙市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影响显著,且学历越高、月收入越高、通勤费用越高其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越大,有住房所有权的居民比没有住房所有权的居民通勤时间和距离大。性别、家庭结构、婚姻状况等因素对长沙市居民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的影响尚不明显。(3)规划对策。提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议;提出长沙市中心城区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促成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建立公交优先和绿色通勤的理念,加强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依托公共交通优先的土地开发模式,注重土地功能复合加强规划引导,出台政策调控等总体规划对策;对划分的居住主导单元、就业主导单元、职住平衡单元提出相应地规划对策。
【关键词】:居住—就业 职住平衡 通勤行为 影响机制 规划对策 长沙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1 概述14-3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20
- 1.3 研究范围与数据采用20-25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33
- 2 长沙市中心城区居住—就业—通勤的总体现状33-53
- 2.1 中心城区居住—人.现状33-40
- 2.2 中心城区产业—就业概况40-44
- 2.3 中心城区交通—通勤概况44-53
- 3 长沙市职住系统现状分析及职住系统评价53-88
- 3.1 中心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结构53-70
- 3.2 中心城区通勤空间结构及特征70-77
- 3.3 中心城区职住系统的职住匹配分析77-84
- 3.4 中心城区职住系统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84-88
- 4 长沙市职住系统影响机制分析88-111
- 4.1 宏观因素:多重作用下的推动与约束89-93
- 4.2 微观因素:效用最优化下的差异性选择93-111
- 5 长沙市职住平衡规划对策建议111-123
- 5.1 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111-113
- 5.2 长沙市居住—就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议113-116
- 5.3 长沙市职住平衡总体规划对策116-118
- 5.4 长沙市职住平衡分区规划对策118-123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123-125
- 6.1 研究结论123-124
- 6.2 主要创新124
- 6.3 研究展望124-125
- 参考文献125-130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30-131
- 致谢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肖亦卓;;1996年以来北京就业空间结构与变动[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2 王波;甄峰;;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3 闾丘露薇;;不要限定自己的就业空间[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9年08期
4 李成贤;;我不愿意外国人只是为了钱留在中国[J];人物;2013年01期
5 孙国茜;;《旅游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2年04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壮;;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空间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杨玮玲;;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和帮助[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3 赵西君;宋金平;何燕;;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现象及形成机制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黄潇仪;吴晓;;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的差异性评估[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青 钟进;宾川借技能培训拓展就业空间[N];大理日报(汉);2007年
2 张大鹏;库伦旗多渠道创造再就业空间[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丹 郭芷延;要拓展更多的就业空间[N];六盘水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静;拓展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空间[N];石家庄日报;2009年
5 张亚芬 王娜;李桥“一二三四”模式提升就业空间[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年
6 广元市劳动保障局局长 李在扬;正视问题 把握机遇 努力拓展就业空间[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7 邹凤岭;拓展小企业再就业空间[N];发展导报;2003年
8 开言;降低就业门槛 扩大就业空间[N];光明日报;2002年
9 通讯员张金山 王建雄;霍城拓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N];伊犁日报(汉);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孙兴伟;提升就业质量 拓展就业空间[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规划视角的长沙市职住平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