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城镇空间研究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前沿,人们日益认识到从区域角度研究城镇和从城镇角度研究区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区域城镇空间结构(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City-town)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条件、工程枝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等区域组成要素的综合反映,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综合反映,是区域经济社会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究,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做出科学评价,并在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规律、机制和手段,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重构及优化提出合理对策与建议,可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基础理论作了简要阐述,在阐述相关基础理论的过程中,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对部分传统理论作了一定的延伸与发展;然后综合分析了影响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其中特别提到了“重大城市事件”对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作用;此后再在前述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指出了进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及其优化目标,并提出了构建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接着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等科学方法,选取区域城镇空间分布维度、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区域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公路通车密度、区域城镇密度6大指标建立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评价模型;进而,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浙中地区的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性评价,通过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发现2001年-2009年这近10年间,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大体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其整体的协调性在此期间,不仅没有得到优化,反而呈现些许恶化的趋势,而区域首位城市的缺失,是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首要障碍;最后,在对浙中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合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总的思路:保持、统筹、发展与提高。即:保持政府对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高投入: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城镇建设与城市化;重点加快发展以金华和义乌两市为核心的“金—义都市区”,促进“双核”型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提高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城镇空间结构 区域 合理性评价 指标 浙中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90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1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10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概况10-12
- 1.2.2 国内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概况12-14
- 1.3 研究目的、方法和框架结构14-18
- 1.3.1 研究目的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3.3 框架结构16-18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18-19
- 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相关基础理论19-36
- 2.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定义19-22
- 2.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22-28
- 2.2.1 中心地理论22-23
- 2.2.2 增长极理论23-24
- 2.2.3 点——轴理论24-26
- 2.2.4 "双核"结构理论26-27
- 2.2.5 分形理论27-28
- 2.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演化28-33
- 2.3.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29-32
- 2.3.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32-33
- 2.4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33-36
- 2.4.1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基本内涵33-34
- 2.4.2 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条件34-35
- 2.4.3 城市与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35-36
- 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36-48
- 3.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合理性评价的相关理念36-39
- 3.1.1 城乡一体化36-37
- 3.1.2 生态循环型城市37-38
- 3.1.3 低碳城市38-39
- 3.1.4 可持续发展理念39
- 3.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39-43
- 3.2.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39-40
- 3.2.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40-41
- 3.2.3 单项指标的权重赋值41-43
- 3.3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模型43-45
- 3.4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目标45-48
- 3.4.1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涵义45-46
- 3.4.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46-48
- 4 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及其优化48-68
- 4.1 浙中地区概况48-51
- 4.1.1 自然条件及区位优势49-50
- 4.1.2 经济社会基础概述50-51
- 4.2 浙中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评价51-62
- 4.2.1 层次分析法权系数的计算51-52
- 4.2.2 区域城镇空间分形分布的分形维度52-53
- 4.2.3 其它指标值的确定53-56
- 4.2.4 浙中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研究56-58
- 4.2.5 对协调度研究结果的分析58-62
- 4.3 浙中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62-68
- 4.3.1 保持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投入62-63
- 4.3.2 统筹区域城镇建设、城市化和经济发展63-64
- 4.3.3 发展"金—义"都市区,实现"双核"驱动64-66
- 4.3.4 提高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66-68
- 5 研究结论及其展望68-70
- 5.1 主要研究结论68
- 5.2 研究展望及其讨论68-70
- 参考文献70-7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岚;杨蕾蕾;戴学军;唐得昊;;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黄坤鹏;李凌岚;王有为;;从“中心节点”到“门户节点”——高速交通网络构建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探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朱海波;;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优化[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泽;童昕;王晓燕;;东莞企业集群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演变[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邹卓君;;复合型城镇空间发展研究——以湖南沅陵县官庄镇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玉芳;;长三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其成;束龙仓;姚亦锋;;海岛“环带状”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以连云港连岛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前言[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睿;打造新型城镇空间结构[N];温州日报;2008年
2 郝彦鹏;河北四城市群建设规划出台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通讯员 李全庆 陈靖刚;组团发展建和谐中山[N];中山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眉灵;南部新城:由“一中心”变“十板块”[N];成都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岷;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蓝图呼之欲出[N];中国企业报;2010年
6 郭得侠;东乡县强力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N];民族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岳阳;四大空间带动沈阳新兴产业崛起[N];中国建设报;2006年
8 刘怡斌;湖南举行城镇建设成就图片展[N];中华建筑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刘丽芝 通讯员 唐晓玲 黎云;科学规划引领广佛同城[N];广东建设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崔旭;加快城市化进程 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N];保定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姜爱萍;南通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演化规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李春华;新疆绿洲城镇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6 卢军;帽儿山天然次生林树冠结构和空间优化经营[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石兆旭;区域公路网布局形态及发展规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王s,
本文编号:318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1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