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视角下的株洲市辖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06-06 01:15
基于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对株洲市辖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权重并对2013—2017年人居环境适宜性变化规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对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市辖四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进行研究。综合主观调研与客观评价结果,通过障碍度模型对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关键障碍因子做出诊断与分析,并针对性地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2013—2017年人居环境适宜性整体呈上升变化,评价等级也由Ⅴ级到Ⅰ级,人居环境适宜性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其中2013年综合指数最低为0.202,城市人居环境受干扰与破坏程度较大,2017年综合指数最高为0.860。城市人居环境受干扰与破坏程度较小;(2)从空间分布来看,市辖四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有明显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其中天元区(0.854)为高度适宜区、芦淞区(0.781)为比较适宜区、荷塘区(0.583)为一般适宜区、石峰区(0.438)为临界适宜区;(3)从公众居民...
【文章来源】: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类型城市人居环境布局模式
ㄌ逑怠?2)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阿德莱德为世界生态城市,通过对生态城市理念、技术、模式的研究,制定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模式。首先在城市整体规划时,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城市生态化进程的影响,不是一味着圈层式扩张,而是由外向竖向扩张,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解决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城市照明采用低能耗灯,利用太阳光照节约能源。建筑本身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改善室内居住环境,回收循环使用;对城市垃圾进行集中分类收集;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居民使用有轨电车或骑车出行(图2-4)。图2-4阿德莱德有轨电车(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3)新加坡:新加坡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沿快速交通走廊建设居住与工业结合的乡镇,打造快速交通“一小时”生活圈,避免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在绿色建设方面,推行低碳环保的理念,选用节能、环保、防水、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增加了建筑全寿命周期;在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综合放射性和方格路网的优缺点,打造以地铁、轻轨、快速路以及市政内部道路于一体的四级道路路网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实施生态战略计划,城市
18绿化分为景观绿化、立体绿化以及垂直绿化,建设生态绿墙系统(图2-5),最大限度增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图2-5新加坡垂直绿化(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2.2.5空间分析理论ArcGIS空间分析在城市发展中主要运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等,通过图层叠加、缓冲区、最佳路径选择等功能使得空间分析在城市建设与评价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图2-6)。图2-6GIS空间分析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运用(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IS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绘制)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它首先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用GIS叠加技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72]。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用于检测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游憩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整个网络的可达性,再采用自然领域插值的方法生成可达性分布图,从而充分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居民点GIS空分析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运用对居民点空间分布进行分布与分级,探索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评价用于检测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存质量城市用地适宜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J]. 李雪铭,白芝珍,田深圳,郭玉洁,刘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6)
[2]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黄祁琦,杨庆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4)
[3]GIS空间分析建模下的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析[J]. 王雪晴,王聪. 林业科技情报. 2019(04)
[4]国际建协《北京宪章》问世20年之际的随想[J]. 吴良镛. 建筑学报. 2019(10)
[5]基于GIS与RS的南阳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J]. 申真. 绿色科技. 2019(18)
[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扬州市城乡人居环境评价[J]. 徐静,徐辉军,王伟.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7]人本视角下旅游城市的社会群体需求差异及其规划响应[J]. 郑伯红,杨靖. 求索. 2019(05)
[8]基于风景健康的海南省自贸区人居环境空间研究[J]. 王胜男,吴晓淇,蹇凯,程昝. 中国园林. 2019(09)
[9]历史名城保护与美好人居[J]. 吴良镛. 人类居住. 2019(02)
[1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黑龙江省人居环境污染因子评价应用研究[J]. 于志娜,周晓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01)
硕士论文
[1]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D]. 何珊.辽宁师范大学 2016
[2]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苏曼.河南大学 2013
[3]城乡一体化下城市近郊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袁成浩.西南石油大学 2011
[4]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居环境动态评价及优化研究[D]. 连红.湖南农业大学 2010
[5]西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 邢兰芹.西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3289
【文章来源】: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类型城市人居环境布局模式
ㄌ逑怠?2)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阿德莱德为世界生态城市,通过对生态城市理念、技术、模式的研究,制定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模式。首先在城市整体规划时,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城市生态化进程的影响,不是一味着圈层式扩张,而是由外向竖向扩张,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解决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城市照明采用低能耗灯,利用太阳光照节约能源。建筑本身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改善室内居住环境,回收循环使用;对城市垃圾进行集中分类收集;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鼓励居民使用有轨电车或骑车出行(图2-4)。图2-4阿德莱德有轨电车(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3)新加坡:新加坡为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在城市规划方面,沿快速交通走廊建设居住与工业结合的乡镇,打造快速交通“一小时”生活圈,避免了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在绿色建设方面,推行低碳环保的理念,选用节能、环保、防水、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增加了建筑全寿命周期;在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综合放射性和方格路网的优缺点,打造以地铁、轻轨、快速路以及市政内部道路于一体的四级道路路网体系;在生态环境方面,实施生态战略计划,城市
18绿化分为景观绿化、立体绿化以及垂直绿化,建设生态绿墙系统(图2-5),最大限度增加强城市绿化覆盖率。图2-5新加坡垂直绿化(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2.2.5空间分析理论ArcGIS空间分析在城市发展中主要运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等,通过图层叠加、缓冲区、最佳路径选择等功能使得空间分析在城市建设与评价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图2-6)。图2-6GIS空间分析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运用(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IS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绘制)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它首先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用GIS叠加技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成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72]。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用于检测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游憩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整个网络的可达性,再采用自然领域插值的方法生成可达性分布图,从而充分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居民点GIS空分析在城市发展中的主要运用对居民点空间分布进行分布与分级,探索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评价用于检测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存质量城市用地适宜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可达性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评价——以辽宁省为例[J]. 李雪铭,白芝珍,田深圳,郭玉洁,刘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06)
[2]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黄祁琦,杨庆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4)
[3]GIS空间分析建模下的辽宁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析[J]. 王雪晴,王聪. 林业科技情报. 2019(04)
[4]国际建协《北京宪章》问世20年之际的随想[J]. 吴良镛. 建筑学报. 2019(10)
[5]基于GIS与RS的南阳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J]. 申真. 绿色科技. 2019(18)
[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扬州市城乡人居环境评价[J]. 徐静,徐辉军,王伟.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9(03)
[7]人本视角下旅游城市的社会群体需求差异及其规划响应[J]. 郑伯红,杨靖. 求索. 2019(05)
[8]基于风景健康的海南省自贸区人居环境空间研究[J]. 王胜男,吴晓淇,蹇凯,程昝. 中国园林. 2019(09)
[9]历史名城保护与美好人居[J]. 吴良镛. 人类居住. 2019(02)
[10]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黑龙江省人居环境污染因子评价应用研究[J]. 于志娜,周晓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9(01)
硕士论文
[1]中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D]. 何珊.辽宁师范大学 2016
[2]洛阳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苏曼.河南大学 2013
[3]城乡一体化下城市近郊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袁成浩.西南石油大学 2011
[4]快速城市化地区人居环境动态评价及优化研究[D]. 连红.湖南农业大学 2010
[5]西安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 邢兰芹.西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3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1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