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8:18
本文关键词:渝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距今约6500—6600万年,渝西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区域内生长着茂盛的原始植被,生活着丰富多样的原始动物。距今2万年左右,渝西地区开始出现了原始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空间日益扩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在此期间虽经反复但最终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古老的动植物消失在区域内。 自然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回应,渝西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灾、雨灾、大风、冰雹、地震及其他灾害。从时间上看,由于朝代久远,资料佚失;自然环境逐步恶化;同一区域人口密度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时期渝西地区有记录的自然灾害数量由古至今逐渐增多。 从地域分布上看,渝西地区有记录的旱灾在綦江、荣昌、大足发生的频率最高,其中綦江发生的次数占整个渝西地区发生总次数的四成以上;历史时期渝西地区洪灾的分布在地域上北部地区要高于南部地区,合州、潼南、铜梁3地发生洪灾的次数占整个渝西地区洪灾总次数的五成左右,此外,渝西南端的綦江发生洪灾的次数也较高;历史时期渝西地区雨灾发生的频率在整个区域内的分布都较为均匀。总的来看,越往南,雨灾发生的频率也越高,渝西南端的綦江雨灾发生的次数最多,占整个地区总数的两成左右;历史时期渝西地区发生的大风、冰雹灾害在地域分布上由北向南呈现出一种波状起伏的态势,从总体上看北端的合州,中部偏南的永川以及南端的綦江是大风、冰雹发生较高的地区;渝西地区地质结构较为稳定,历史时期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璧山和荣昌地区,在时间上,宋朝和清朝是渝西地区的地质活跃区。渝西地区发生的地震震级都较低,所造成的损害也较为有限;此外历史时期渝西地区还有大雪、霜冻、虫灾等。 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政治、人口、农业还是交通、文化,渝西地区都呈现出一种“两端凸起,中间凹陷”的发展态势。 从建置沿革上看,渝西地区北部的合川在秦时就已被设为垫江县,南部的江津在蜀汉时也已被设为乐城县,而渝西的其他地区设县的时间都较晚;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渝西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渝西地区内部人口主要集中在渝西地区北部的合川、铜梁以及南端的江津地区;在农业开发的进程中,除了綦江以外整个渝西地区的开发程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合川和江津南北两端依然是渝西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从交通上看,北部的合川为三江交汇之地,水路交通都较为便利。江津为长江水道的重要节点,同时与綦江一样为川黔交通的重要枢纽。所以整个渝西地区交通线路多在合川、江津、綦江交汇;在文化发展程度上,历史时期渝西地区书院的分布较为集中,北部的铜梁和南部的江津占整个渝西地区书院总数的一半还多。此外,无论是进士还是举人,在数量上渝西地区北部的合川、铜梁与渝西南部地区的江津都处在突出的位置。从人才质量上看,历史时期渝西地区全国性知名进士和官员的分布也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同数量一样渝西北部的合州、铜梁与渝西南部的江津占据了总人数的六成还强,渝西中部的广大的地区加起来还不及四成。人才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与书院的分布状况大体一致,即再次呈现出一种“两端凸起,中间凹陷”的状态。
【关键词】:渝西地区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人文地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5
- (一) 学术回顾9-13
- (二) 选题缘由及意义13-14
- (三) 史料选择及研究思路14
- (四) 研究范围界定14-15
- 历史自然地理15-61
- 第一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森林植被变迁15-23
- 第二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野生动物变迁23-29
- 第三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的水系29-39
- 第四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的自然灾害39-61
- 第一节 旱灾39-45
- 第二节 洪灾45-50
- 第三节 雨灾50-54
- 第四节 风雹、地震及其他灾害54-61
- 历史人文地理61-119
- 第一章 渝西地区各县建置沿革61-73
- 第二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人口地理73-81
- 第三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农业地理81-87
- 第四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交通地理87-95
- 第五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城镇地理95-103
- 第六章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文化地理103-119
- 第一节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的书院分布103-105
- 第二节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进士、举人的分布105-114
- 第三节 历史时期渝西地区全国性知名进士、官员的分布114-119
- 总结119-121
- 参考文献121-127
- 附录1:渝西地区虎患及古树分布示意图127-128
- 附录2:历史时期渝西地区的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128-129
- 附录3:历史时期渝西地区书院、进士、举人分布示意图129-131
- 后记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海;;深化区域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王开队;;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启示[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3 蓝勇;元代四川驿站汇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4 李玉;中国近代区域史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任吉东;万鲁建;;新视野下的区域史与城市史研究——“明清以来区域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国际研讨会综述[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3期
6 龙先琼;;试论区域史研究的空间和时间问题[J];齐鲁学刊;2011年01期
7 陈倩;;美国汉学界区域史、地方史研究的兴起——以学术地缘化研究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4期
8 李书源;杨晓军;;区域史研究理论与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J];史学集刊;2008年01期
9 唐力行;;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行龙;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渝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