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地缘势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6:04
本文关键词:近代地缘势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从地缘势力这一理性或者中立的平台出发,结合各方追求地缘利益的共同点,对西安事变进行研究;借助西安事变这一典型重大事件,试图研究近代地缘势力的一些属性。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西安事变的参与者东北军、西北军、南京中央军,以及陕北军和其他地缘势力之间运作、博弈的过程;二是以西安事变为典型代表的近代地缘势力具有哪些属性或者规律。 第一章定格于西安事变前。介绍西安事变前的势力格局,参与事变的地缘势力,势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的地缘势力的处境。 第二章分析西安事变中地缘势力之间的博弈。对事变的发动时间和陕北军决策进行相关考证。档案是第一手资料,通过势力之间的电报内容分析事变。如何解决事变,东北军西北军和南京中央军存在博弈,其他地缘势力同样进行着博弈。 第三章对西安事变的总体回顾。事变后东北军西北军最终选择了乙方案,国共继续进行着谈判。总体而言,,东北军西北军损失大于受益,尤其是东北军;地缘势力的格局由西北“三位一体”、南京中央军、日本在华势力的三角矛盾演化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日本在华势力之间的斗争。 第四章概括近代地缘势力的属性。分析近代地缘势力国际力量的渗透,国家正统的缺失,地缘利益的导向,大一统的趋势等四个特点;抛物线型、马鞍型和阶梯型三个模式;内敛型、游离型和扩张型三个类型及其之间的转换。 结论:西北“三位一体”的抗日局面受到南京央军的威逼破坏,东北军西北军事变解决矛盾不成进行和平谈判,最终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日本在华势力抗争的格局。东北军、西北军、南京中央军等都有各自的特点、类型和模式,只有扩张型阶梯上升的中共中央陕北军,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近代社会的统一和稳定。
【关键词】:地缘 近代 东北军 西北军 南京中央军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28.6;K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绪论10-18
- (一) 引言10-12
- 1、地缘势力的引入10-12
- 2、西安事变的引入12
- (二) 西安事变的研究综述12-15
- (三) 本文选题15-18
- 1、研究内容的阐述15-16
- 2、研究的方法和不足16-18
- 一、事变前地缘势力齐聚西安18-34
- (一) 事变前的势力格局18-21
- 1、我国的势力格局18-19
- 2、陕西省的势力格局19-21
- (二) 参与事变的地缘势力介绍21-23
- 1、东北军21-22
- 2、西北军22
- 3、南京中央军22-23
- (三) 事变前地缘势力之间的关系23-27
- 1、东北军与南京中央军既联合又对立23-24
- 2、西北军和南京中央军貌合神离24-25
- 3、东北军和西北军走向联合25
- 4、陕北军和东北军、西北军及南京中央军25-27
- (四) 事变前的地缘势力的处境27-31
- 1、东北军和西北军在南京中央军、陕北军的夹缝中生存27-28
- 2、东北军、日本、南京中央军之间的三角矛盾28-30
- 3、南京中央军来陕督战30-31
- (五) 结语31-34
- 二、事变中地缘势力在西安博弈34-54
- (一) 事变的相关考证34-37
- 1、捉蒋时间34-36
- 2、陕北决策36-37
- (二) 势力通电解析37-47
- 1、东北军和西北军37-40
- 2、地方势力40-42
- 3、国际势力42-43
- 4、其他43-45
- 5、势力通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5-47
- (三) 地缘势力的博弈47-50
- 1、东北军和西北军与南京中央军的博弈47-49
- 2、东北军和西北军与南京中央军合作的考量49-50
- (四) 其他势力的考量50-52
- (五) 结语52-54
- 三、事变后的地缘势力54-64
- (一) 事变的后续发展54-56
- 1、东北军和西北军首领被扣54-55
- 2、东北军和西北军面临的甲乙方案55-56
- 3、国共继续谈判56
- (二) 地缘势力的损益56-58
- 1、东北军56-57
- 2、西北军57
- 3、南京中央军57-58
- 4、陕北军58
- 5、从国家的角度来讲58
- (三) 地缘势力格局的变化58-63
- 1、事变前58-60
- 2、事变后60-61
- 3、格局变化的原动力61-63
- (四) 结语63-64
- 四、近代地缘势力64-72
- (一) 近代地缘势力的特点64-65
- (二) 近代地缘势力的模式65-68
- 1、抛物线型66-67
- 2、马鞍型67
- 3、阶梯型67-68
- 4、模式之间的关系68
- (三) 近代地缘势力的类型及其转换68-70
- 1、势力类型68-69
- 2、类型的转换69
- 3、事件对于势力类型的激活作用69-70
- (四) 结语70-72
- 结语72-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80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山;;共产国际在“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作用——兼论张学良“西安事变”的真实动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华飙;周维强;张政明;汤丽霞;;地方实力派与西安事变[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6期
3 廖良初;郭燕海;;近十年西安事变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 陆俊元;;论地缘政治的本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杨奎松;有关西安事变发生经过的几个问题[J];民国档案;1996年04期
6 赵现海;;洪武初年明、北元、高丽的地缘政治格局[J];古代文明;2010年01期
7 张魁堂;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J];近代史研究;1991年02期
8 杨奎松;有关张学良加入中共问题的探讨[J];近代史研究;1995年04期
9 杨奎松;论抗战初期的国共两党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年03期
10 杨奎松;西安事变期间“三位一体”的军事协商与部署[J];近代史研究;199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爱萍;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中共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2 郝银侠;论杨虎城与西安事变[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近代地缘势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2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