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8:18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阿坝州城镇化率与旅游收入关系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92第三章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第一节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地理区位和民族聚落分布特点岷江史称汶水、汉水,亦有都江、导江、蜀江等名,是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南北纵贯,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与四川盆地腹心地区连接起来。其发源于岷山西南麓,分东西两源,东源(正源)起于海拔3727m的松潘县川主寺镇贡嘎岭,为流经漳腊的漳金河,长39km;西源发源于海拔4610m的郎架岭,为流经黄胜关的洋洞河,长55km。东西二源在松潘县红桥关相会,干流沿途流经川西高原、成都平原、川南盆地,最后在宜宾市注入长江①。红桥关至都江堰为岷江上游段,位于北纬31°26′-33°16′,东经102°59′-104°14′之间,干流全长334km。流域南北长341km(都江堰渠首至分水岭),东西宽125km(九顶山至鹧鸪山直线),流域面积24650km2,行政区划上都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流域内的行政区域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和汶川县的全部以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区域②。图3.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位示意图③Figure3.1:LocationMapofEthnicAreasintheUpperMinjiangRiver①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州志[M].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②刘延国,王青,廖彦淞,等.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研究,2018(2):37-49.③徐云,陈国阶,王欠.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其因子分解[J].山地学报,2014,32(4):488-496.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105图3.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Figure3.2KeyNationalEcologicalFunctionAreas图3.3:国家禁止开发区域Figure3.3NationalProhibitedDevelopmentZones图3.2.图3.3来源: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山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研究——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J]. 许玉凤,陈洪升,校韩立,陈如霞,杨芳,邢颖,高长春,张永雷.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2)
[2]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J]. 李玉忠. 智库时代. 2020(01)
[3]村寨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 班靖波,李雨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23)
[4]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 宁银苹. 甘肃农业. 2019(09)
[5]民族地区新型城镇的文化建设述略——以黔东南为例[J]. 文海. 西部学刊. 2019(16)
[6]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以阿坝州茂县为例[J]. 张莞. 民族学刊. 2019(03)
[7]“生活世界”视域下的旅游共情体验研究[J]. 冯艳滨,李鑫.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8]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与合作策略分析——以“九环线”沿线区域为例[J]. 黄连云.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9]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分析与展望[J]. 蒋彬,王胡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6)
[10]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J]. 刘延国,王青,廖彦淞,杜杰. 旅游研究. 2018(02)
博士论文
[1]中国少数民族城镇化问题研究[D]. 陈传康.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小城镇化问题研究[D]. 郑昊.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D]. 杨建翠.西南民族大学 2012
[5]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研究[D]. 赵放.吉林大学 2011
[6]川西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D]. 王彬汕.清华大学 2016
[7]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D]. 王雅红.兰州大学 2010
[8]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 赵常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 王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0]旅游体验研究[D]. 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J电商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D]. 汤成.大连理工大学 2018
[2]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D]. 王洁.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
[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岷江上游流域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研究[D]. 张力元.西南民族大学 2018
[4]后G20时期杭州会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蒋胜蓝.浙江工业大学 2017
[5]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唐凯.云南师范大学 2017
[6]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社区治理研究[D]. 姚意梦.江西师范大学 2017
[7]产权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D]. 李洁真.吉林大学 2017
[8]基于PSR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研究[D]. 郑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6
[9]西南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D]. 袁静宜.重庆师范大学 2016
[10]自媒体时代旅游小城镇智慧服务研究[D]. 杨茗涵.西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49553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阿坝州城镇化率与旅游收入关系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92第三章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第一节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地理区位和民族聚落分布特点岷江史称汶水、汉水,亦有都江、导江、蜀江等名,是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南北纵贯,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与四川盆地腹心地区连接起来。其发源于岷山西南麓,分东西两源,东源(正源)起于海拔3727m的松潘县川主寺镇贡嘎岭,为流经漳腊的漳金河,长39km;西源发源于海拔4610m的郎架岭,为流经黄胜关的洋洞河,长55km。东西二源在松潘县红桥关相会,干流沿途流经川西高原、成都平原、川南盆地,最后在宜宾市注入长江①。红桥关至都江堰为岷江上游段,位于北纬31°26′-33°16′,东经102°59′-104°14′之间,干流全长334km。流域南北长341km(都江堰渠首至分水岭),东西宽125km(九顶山至鹧鸪山直线),流域面积24650km2,行政区划上都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流域内的行政区域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县、黑水县、茂县、理县和汶川县的全部以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区域②。图3.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位示意图③Figure3.1:LocationMapofEthnicAreasintheUpperMinjiangRiver①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州志[M].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②刘延国,王青,廖彦淞,等.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研究,2018(2):37-49.③徐云,陈国阶,王欠.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其因子分解[J].山地学报,2014,32(4):488-496.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105图3.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Figure3.2KeyNationalEcologicalFunctionAreas图3.3:国家禁止开发区域Figure3.3NationalProhibitedDevelopmentZones图3.2.图3.3来源: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喀斯特山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研究——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J]. 许玉凤,陈洪升,校韩立,陈如霞,杨芳,邢颖,高长春,张永雷.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2)
[2]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J]. 李玉忠. 智库时代. 2020(01)
[3]村寨镇化、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 班靖波,李雨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23)
[4]生态文明视域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 宁银苹. 甘肃农业. 2019(09)
[5]民族地区新型城镇的文化建设述略——以黔东南为例[J]. 文海. 西部学刊. 2019(16)
[6]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以阿坝州茂县为例[J]. 张莞. 民族学刊. 2019(03)
[7]“生活世界”视域下的旅游共情体验研究[J]. 冯艳滨,李鑫.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8]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与合作策略分析——以“九环线”沿线区域为例[J]. 黄连云.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9]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分析与展望[J]. 蒋彬,王胡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6)
[10]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J]. 刘延国,王青,廖彦淞,杜杰. 旅游研究. 2018(02)
博士论文
[1]中国少数民族城镇化问题研究[D]. 陈传康.中共中央党校 2016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小城镇化问题研究[D]. 郑昊.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昌鹏.华中师范大学 2012
[4]川西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研究[D]. 杨建翠.西南民族大学 2012
[5]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式研究[D]. 赵放.吉林大学 2011
[6]川西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D]. 王彬汕.清华大学 2016
[7]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D]. 王雅红.兰州大学 2010
[8]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 赵常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9]西部小城镇发展潜力与生态经济效应及相关政策研究[D]. 王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0]旅游体验研究[D]. 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J电商公司差异化战略研究[D]. 汤成.大连理工大学 2018
[2]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D]. 王洁.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
[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岷江上游流域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研究[D]. 张力元.西南民族大学 2018
[4]后G20时期杭州会展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蒋胜蓝.浙江工业大学 2017
[5]旅游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唐凯.云南师范大学 2017
[6]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社区治理研究[D]. 姚意梦.江西师范大学 2017
[7]产权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D]. 李洁真.吉林大学 2017
[8]基于PSR模型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研究[D]. 郑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6
[9]西南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研究[D]. 袁静宜.重庆师范大学 2016
[10]自媒体时代旅游小城镇智慧服务研究[D]. 杨茗涵.西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49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349553.html